就像鱼儿在水中游却浑然不觉水的存在,同样,我们也深深浸润在文化之中却没有察觉到它对我们的影响。基督徒常常把文化视为“外部的东西”——要么是影响我们思维的世俗力量,要么是一个对我们信仰不以为然的社会环境。这种思维方式让我们倾向于把文化当作一个需要与之保持距离的抽象概念。
然而,文化并非仅仅是我们可以选择参与、抵制或是置身事外的“外在事物”。它远比这更具体、更贴近生活。文化其实也“内化”在我们之中——它是我们在社区、家庭,乃至个人的思想和愿望中理解生活的共同方式。如果我们把文化仅仅等同于流行趋势或高雅艺术,就可能忽视了一个事实:我们生活的每时每刻都与文化相关。
文化体现在受造物在创造中的一切方式和成果中。它不仅包括电影、书籍、咖啡杯这些人类创意的结晶,还包括写作业、度假、早间通勤、自拍这些日常生活方式和习惯。纵观我们的生活,处处都能看到文化的印记。对基督徒而言,关键不在于要不要与文化互动,而在于如何互动。
如果我们习惯于仅从电视或社交媒体的内容来理解文化,那么基督徒很可能会倾向于采取这样的方式来参与文化:模仿这些媒体形式,注入福音信息,追求大众认可。但基督并未呼召我们追求大众的认可,这种追求反而会让基督徒误入歧途。更重要的是,这种理解文化的思维模式本身就有问题。
不如换个角度,把文化想象成一门我们每个人都在说的语言,一种交流方式。文化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塑造着我们。每本书、每首歌、每顿饭、每个习惯,都可能成为向世界传递祝福的管道,都能成为见证耶稣基督带来盼望的契机。
文化之所以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是因为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类,让人类治理祂的世界,反映祂的形象(创 1:26-27)。虽然我们不像上帝那样能从无到有地创造,但我们可以像上帝一样,让混沌变得有序。这正是带有上帝形象的一个重要体现:创造文化。
从创世之初,上帝就赋予人类文化使命(创 1:27-28)。既然上帝赐下了这个命令,就意味着我们必然拥有完成它的能力。我们能运用理性和意志去创造我们期待的事物。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面临着一个抉择:要么遵循上帝的道路,更好地彰显祂的形象;要么背离祂的旨意,任性妄为。
圣经把这种抉择描述为智慧之道与愚昧之道的选择(参见《箴言》第 9 章)。一条路通向生命与繁盛,另一条路却引向死亡。由此可见,文化就是一种生活方式。
我们蒙召要效法基督的道路而活。这条智慧之路指引我们在任何时间、地点和处境中,都要去爱上帝、爱邻舍。当我们过着敬虔的生活时,就能让这个世界彰显那些客观真实、良善、美好的事物。我们能在那些对妻子忠诚、对孩子耐心的父亲身上看到这种生活方式,也能在那些以喜乐的心提供优质饮品、收取合理价格的咖啡店老板身上看到。正是这样的生活方式,让基督的道路在世间显明。
反之,当我们的生活没有运用来自神的智慧,就会让自己和他人偏离上帝对世界的计划。这就像《创世记》3-6 章所描述的罪的循环。在整个圣经的叙事中,我们都能看到上帝的子民陷入这样的罪恶模式。今天,我们同样能在每日新闻头条中看到这种愚昧之道的表现:谋杀案、诈骗案和种种悲剧。这种错误的生活方式扭曲了创造的美好,不仅带来今生的不满足,更带来来世的痛苦。
我们必须牢记,文化并非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它只是彰显上帝荣耀的工具。上帝在历史长河中的伟大目标,是要引导人们归向那位真正的“道路”(约 14:6),并藉此让祂所救赎的人认识祂、爱祂。当我们走在效法基督的道路上时,就在塑造着我们和邻舍共同生活的这个世界。若我们能以智慧行事,就能创造出引人归向基督的文化。
诗歌与要理问答、周济贫困之人、默想祷告——这些都是文化的具体体现。即便是圣餐也离不开人类文化的参与:我们不是直接食用大地的原始产物,而是将葡萄酿成美酒,把小麦烤成面包。这些富有创造性的行为都是上帝所命定的。
生活中的普通物件,无论是绘画、自行车,还是邮局、煎锅,或是棒球手套、吉他,都可以成为引导我们的思想、心灵、行动去爱上帝、爱邻舍的媒介。当然,这些东西也可能使我们偏离上帝和祂的道路。因此,重要的不是这些事物本身,而是它们所指向的那一位。
基督徒的生活不应该仅仅停留在避免参与罪恶文化的层面上,更要按照上帝更宏大的计划而活。我们无法逃避文化,因为文化就体现在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创造成果中。文化塑造着我们,而我们也在塑造文化。作为基督徒,我们的使命就是创造能向周围世界展现基督的生命、受死与复活这一真实的文化。
译:MV;校:JFX。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Culture Is Everywhere. Use It to Point to Chr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