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先前的专栏文章中(请参见此处和此处),我们探讨了什么是表现型个人主义以及它给力求忠心的教会带来的挑战。本文强调表现型个人主义宣扬的忠于自己、活出真我会使门徒训练和忠心事奉更为困难。
但机遇总是伴随着挑战。以下是我们应该考虑的三个方面。
表现型个人主义本质上是孤立的。是的,抛开他人对你的期望可能看起来很英勇,但最终,当你“真正放手”(就像艾莎在《冰雪奇缘》主题曲里所唱的那样),你会陷入自己打造的冰牢。你自由了,但代价是失去了社交关系。
《心灵的习性》(Habits of the Heart)一书的几位作者认识到,以这种方式看待世界让人既兴奋又惧怕:
美国文化传统中的人生赢家看上去个个魅力非凡,功成名就,光鲜亮丽,但背后却是惴惴不安,孤寂无依……
每个人都目标明确,想打造出自己的王国,结果却少有时间和他人往来,到头来形单影只,甚是悲凉。自立自强的潜台词是孤家寡人。
表现型个人主义高级阶段的特征是孤独。(难怪英国任命了一位孤独大臣!)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不再那么愿意建立并维持亲密友谊,因为这些关系需要我们的付出。
在这种环境下,教会有机会做光做盐,抵制孤独化和彼此疏离的潮流。信仰不是让我们只看自己,而应该让我们满怀爱心,把目光转向上帝和邻舍。一起服事才能一起成长。尽管良莠不齐,我们依然需要一个以信仰为基础的社群。
教会有机会在孤独的世界中打造出一个有意义的社区,在这个社区中,信仰和经历将我们紧紧团结在福音周围,我们持守的福音不是被我们创造出来的, 而是福音创造了我们。
现代人以个人主义的方式不断追求幸福, 结果却成了一种奇怪的趋同。托克维尔(Tocqueville)在《论美国的民主》(Democracy in America)中指出,美国的个人主义与从众行为如此之契合,这本身就极具讽刺意味。我们以为自己正大刀阔斧地开创人生,但其实这条路与别人的却并无不同。
我们激情满满地绕过所有外在习俗和权威, 直到筋疲力尽才发现,所谓的文化背叛除了被自己抛弃的社区注意到之外, 其他人无动于衷。于是我们就想从他人那里得到肯定。仅仅靠自己说,我过得“好”、“令人满意”,这些还不够。我们需要,不,我们要求别人也这样做。
如果我们个人的决定意义重大,我们就会不断地要求他人肯定我们的个人生活选择,这实在是莫大的讽刺。如果没有他人的肯定,我们的表现型个人主义就索然无味。
教会如何应对这一挑战?我们面临着哪些机遇?首先,我们自身固有的尊严不是来自内心的反省,而是来自上面的启示,上帝按照祂的形象造了我们。汉娜·安德森如此描述 这谦卑的升高(或升高的谦卑):
上帝智慧地按照祂的形象造了我们,这个身份既升高了我们,同时也让我们谦卑。它提醒我们,我们的呼召太伟大、太辉煌,区区凡人无法承担。但它也提醒我们不要骄傲,因为我们不是上帝。从这个意义上说,当我们知道自己是按照上帝的形象所造时, 我们就安心下来,以最好的方式各尽其事。
其次,在福音中,最重要的肯定是来自于天父。祂看着我们在神子的死亡和复活中受洗,就像那时看耶稣受洗时一样, 祂也对我们说:“你是我的爱子,我喜悦你。” 在基督里,我们得到了渴望已久的认可。这认可不是我们该得的,而是纯粹的恩典。
第三,我们有机会选择向自己死,为伟大的事情将自己完全摆上,以这种方式在世界上凸显出来。世界说活出自我, 新约却告诉我们要把自己钉在十字架上。没有什么比效仿基督,治死老我更特立独行,激进叛逆的了。
在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中,被恩典所塑造的我们能做的最反文化的就是……打破文化的唯一禁忌:违抗自己。承认权威不属于我们,我们最终没有自治权。承认我们是破碎的,我们反叛上帝和祂的掌权。承认基督是掌权者。放下我们的自称为王,倒向祂恩典的怀抱中去。深深地植根于祂的大爱之中。我们不仅需要自己坚韧不拔; 我们还需要福音的坚韧不拔 。
表现型个人主义者认为自己面对各种压力逆流而上,找到真我,坚守本性, 这历程很是让人兴奋。 问题是,一旦兴奋的感觉消退,这种所谓的“自由”实际上成了变相的奴役。欣喜若狂最终变成心力交瘁。
值得庆幸的是,福音给那些疲乏和心怀内疚的人带来了一股新风。奥古斯丁写道,“我们的内心如不安息在你怀中,便不会安宁。”福音把我们从审判中解救出来——无论是上帝的审判还是他人的审判。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死让我们罪得赦免。神接纳我们,并非因为我们的行为,恰恰是因为我们的不配而显出神慷慨的恩典。
对追求幸福到筋疲力尽的一代,基督教的信息让他们耳目一新:打造自我,在世界上留下可圈可点的事迹,这些都换不来救赎;只有认识到自己依赖上帝,接受耶稣基督是神给世界的应许,才能带来救赎。
译:DeepL;校:变奏曲。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作者博客:Why Is Expressive Individualism a Challenge for the Chu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