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老汇音乐剧《汉密尔顿》(Hamilton)中,编剧把亚伦·伯尔(Aaron Burr)描绘成一位十分善于讨好人的政治家。他看人说话,避免争议,一路攀升至参议员。剧一开始,他就鼓励性格火爆、有主见、牛脾气十足的汉密尔顿“少说话,多微笑。不要让别人知道你的立场”("talk less, smile more. Don't let them know what you're against or what you're for")。如果汉密尔顿也有伯尔这种讨好人的心态,他就不会有那么多政敌。但是,他也不会为美国作出如此巨大的贡献。
我们许多人都采用了伯尔的处世哲学,尽管承认这点很难。我们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不管多少赞许都无法让我们满足。问题是,讨好人只能为我们赢得表面的平安,而这种平安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当我们调整自己的信仰、做法和选择,以获得最多的微笑、点赞或赞美时,没有人知道我们是谁。更重要的是,没有人会知道我们属于谁。在基督里,我们获得了自由,我们可以做比讨好人更有意义的事。
我们不可能讨好所有人,这一点我们越早明白越好。我们努力让每个人都满意,永远不让自己的信念或选择冒犯他人,这样的努力既令人精疲力竭,又徒劳无功。如果说当今有毒的抵制文化有什么好结果的话,那就是我们可能最终会意识到这一点。我们根本无法赢得所有人的认可,不要再去尝试了。
讨好人是一座监狱。它让我们不敢对朋友说真话,因为我们害怕得罪人。它让我们不敢向反对福音的人传讲福音。它引诱我们放下自己的信仰,和人妥协,遵守人为的规则以逃避人的评判。它让我们更热衷于融入各种亚文化,而不是让上帝完美话语来塑造自己。
当我们陷入讨好人的陷阱时,就会忘记上帝已经在基督里赐给我们的认可。作为被神接纳的人,我们的呼召是要在自由中前行(加 5:1)。他人的观点和期望不再奴役我们,我们会喜乐地跟随并顺服一位用温柔、忍耐和爱引领我们的神。当我们在神的认可中找到安全感时,就没有必要去追逐别人的认可了。
任何属于基督的人都必然会面临反对。世人若恨他,也必恨我们(约 15:18-20)。我们跟随的救主被人鄙视、拒绝。虽然祂满有恩典和真理,但却遭到诋毁和控告。虽然祂医治了许多人,却有更多的人恨祂。虽然祂是无辜的,却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虽然祂传讲的是好消息,却因此受到嘲弄。当我们跟随祂时,我们难道期望结果会不一样吗?
温斯顿·丘吉尔曾经说过:“你有敌人吗?很好。这说明你一生中,曾为某些事情挺身而出。”当然,我们树敌的理由必须正确。这不是傲慢、骄傲或评头论足的通行证。神呼召我们要结出圣灵的果子,我们的生活应该以仁爱、忍耐、恩慈、温柔和节制为标志(加 5:22-23)。
如果我们在一个相对主义的世界里忠心地热爱真理,在一个充满压迫的世界里寻求公义,在一个冷酷无情的个人主义世界里展现仁爱,我们将不可避免地树敌。然而,上帝的救赎旨意让我们心里有平安。那些因祂的缘故而世人被憎恨的信徒,祂会祝福他们——任何试炼或磨难都不会将我们与祂的爱隔绝。
即使我们不再需要寻求他人的认可,神要求我们仍然要为他人做出牺牲。然而,区分在爱中服事他人和一心求他人的认可而去服事他人很重要。
如果我们一味讨好别人,就会把自己搞得疲惫不堪。我们会不断担心别人如何看待我们、试图让每个人都满意,透支自己去满足那些我们根本无法满足的要求。我们的服事可能一开始是以他人为中心,但当我们开始取悦他人时,就变得以自我中心了。
虽然这似乎有悖直觉,但实际上,不再关心是否会取悦他人正是我们服事他人的最佳方式。它能让我们的服事是出于喜乐而不是恐惧,让我们成为效仿基督的人而不是争取认可的人。
保罗对外邦人和犹太人采取了不同的态度。他在给哥林多信徒的信中写道:“向什么样的人,我就作什么样的人。无论如何,总要救些人。凡我所行的,都是为福音的缘故,为要与人同得这福音的好处。”(林前 9:22-23)我们应该怎么理解这段话呢?
乍一看,保罗的“向什么样的人,就作什么样的人”,似乎是在竭力全力取悦他人。但事实并非如此。保罗知道他在基督里所拥有的自由。他没有为了想让“他人认可自己”,就将圣经原则与文化习俗混为一谈。他并不担心犹太人和外邦人是否认可他。恰恰相反,正因为他是自由的,所以他选择这样的做法:面对不同的人,相应调整自己的行为,让他在传讲福音和基督的荣耀时少些阻碍。
当基督接纳我们,让我们属于祂时,祂就赐给我们一个新的、比取悦他人更好的使命。祂邀请我们为祂的荣耀而活,而不是为自己的荣耀而活;享受祂的认可,而不是追逐别人的认可。祂把我们从谋求人的认可中释放出来,让我们永远事奉祂、敬拜祂、享受祂。
译:变奏曲;校:JFX。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网站:Let Jesus Set You Free from People-Pleas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