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注:我们认识到教会长期以来一直受益于国际宣教的故事,因此希望通过我们的“缅怀伟大宣教士”(Remembering Great Missionaries)系列来鼓励读者,重点介绍那些今天仍在激励我们的经典宣教士传记。
尽管我们对威廉·克理(William Carey,1761-1834 年)和印度塞兰坡(Serampore)群体的圣经翻译成果赞叹不已,但亨利·马丁(Henry Martyn,1781-1812 年)是一位更有能力的圣经翻译家。马丁在剑桥大学接受过圣经、古典语言和数学方面的训练,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在印度和波斯宣教的不到六年时间里,他将新约圣经翻译成了乌尔都语、阿拉伯语和波斯语。
1923 年,英国海外传道会(Church Mission Society)在阿拉伯世界的长期宣教士康斯坦丝·帕德威克(Constance Padwick,1886-1968年)出版了《亨利·马丁:信仰的宣告者》(Henry Martyn: Confessor of the Faith)一书,记录了这位 19 世纪富有远见的宣教士生平和影响。虽然 20 世纪前,已经出版了四本关于马丁的传记,这些传记都值得赞赏,但过于理想化了这位宣教士。
康斯坦丝·帕德威克在马丁逝世一个世纪后撰写的这本传记,以一位穆斯林世界资深宣教士的视角更加冷静地叙述了马丁的宣教历程。帕德威克也曾为她的同事威廉·亨利·坦普尔·盖尔德纳(William Henry Temple Gairdner)写过传记。她重视历史反思,鼓励为持续宣教提供智慧。从帕德威克对马丁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汲取哪些关于宣教的教训?
《亨利·马丁:信仰的宣告者》
康斯坦丝·帕德威克
此书并没有为宣教史读者提供任何特别新颖的内容。正如作者所言,已经有许多关于这位 19 世纪初,到印度和波斯的伟大宣教士——亨利·马丁的生平传记。
但本书旨在准确地讲述他的故事,并对他深厚的宣教遗产,包括马丁将新约圣经翻译成乌尔都语、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卓越成就,给予适当的评价。
被遗忘的书籍(Forgotten Books)出版社,276 页。
马丁并不是以宣教士的身份,而是作为一名具有战略眼光的宗教专业人士前往印度。他最初想加入英国海外传道会,但由于失去了父亲的遗产,而马丁要负责抚养妹妹,因此他接受了英国东印度公司的随行牧师(chaplain)职位。(chaplain,指依附于军队、医院、监狱、学校、公司等世俗组织内的牧师,例如军牧、学校校牧、医院院牧等——译注)
虽然马丁主要职责是作为讲英语的外籍人士(非本土印度人)的牧师,但他的随行牧师身份让他有了一些自由,可以向印度人宣教。他为讲乌尔都语的妇女和乞丐组织教堂礼拜。他甚至创办了一所学校,教孩子如何阅读。马丁的随行牧师工作也让他有更多的时间去从事他最喜欢的事工——圣经翻译。他和另一位同事一同看到了一个具有突破性的愿景——同时将圣经翻译成三种相关语言:乌尔都语、波斯语和阿拉伯语。
马丁直接从事乌尔都语的翻译工作,这与他在印度比哈尔(Dinapore)和坎普尔(Kanpur,旧称孔坡Cawnpore)的牧会事工密切相关。1810 年,他完成了乌尔都语新约的翻译,并于 1814 年出版。
与此同时,他还负责监理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翻译,包括管理一个顾问团队。根据最初的反馈,马丁对阿拉伯语译本的质量表示担忧,并希望与阿拉伯学者进行核对。在他们的确认下,(阿拉伯语译本)圣经于 1816 年出版。马丁团队最令人惊叹的成就或许是他们仅用 34 个月就完成了波斯语新约圣经的翻译,并于 1815 年出版。
在 19 世纪的宣教士和翻译家中,马丁拥有最强的圣经语言技能和学习东方语言的天赋。虽然他钦佩威廉·克理和塞兰坡群体并与之合作,但马丁的天赋和他所受过的训练使他与众不同。
马丁还表现出不知疲倦的职业伦理。即使在船上航行或在印度和波斯炎热的气候下工作,他也坚持严格的学习和翻译计划。他与他的翻译团队一起深入研究,井然有序、一丝不苟地工作,不断地查验翻译准确性。他视学习为一种灵性操练,使他精神焕发。他在日记中写道:“学习从来不会让我不适。”(229 页)
在翻译和护教工作中,马丁坚持使用如古兰经和穆斯林神学家的作品作为一手资料。他还与穆斯林学者进行辩论和对话。作为一名宣教士学者,马丁热衷于将圣经准确、优美地翻译给乌尔都语、阿拉伯语和波斯语读者。
马丁更喜欢安静的祷告和学习生活,但他展现出了今天许多人称之为“道成肉身”般的委身。作为多艘东印度公司船只的随行牧师,他向水手和船员们传道。在印度,他将自己的家向英国士兵和印度人开放,供他们学习圣经、参加教会聚会。马丁也通过与人建立关系来学习语言。他喜欢研究语法和文本,通过拜访印度人、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他在各种语言学习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作为一名热情好客的牧师,马丁经常向来访者开放自己的家庭。任何时候,他的沙龙里都会挤满不拘一格的客人——穆斯林学者、罗马天主教和亚美尼亚东正教牧师,以及穆斯林和基督教翻译助理。英国人嘲讽地称他为“黑人牧师”,因为他欢迎印度人到家里做客。(243 页)
即便是马丁与穆斯林的护教性接触,也充满了基督的恩典与怜悯。通过有力地捍卫福音,他谈到了他与穆斯林朋友之间产生的相互之爱。马丁相信,穆斯林是通过爱而不是争论受到基督吸引的,他培养了“对他们灵魂的温柔关爱”。(205 页)
帕德威克所写的传记告诉我们,尽管马丁才华横溢、成果卓著,但他仍然是一个人。当启程前往印度时,他留下了莉迪亚·格伦费尔(Lydia Grenfell)。他爱上了这个女人,可她并不准备和他一起前往印度。他的日记和书信揭示了他的孤独和想与她在一起的渴望。
马丁还尽力与英国侨民和穷苦的印度人建立联系。他自称是一位“生涩的学者”,他发现对于士兵和水手的牧养工作很困难(129 页)。在当地人中间工作时,尽管他更愿意待在房间里读书,但他会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和当地人讲乌尔都语、阿拉伯语和波斯语。
在马丁前往印度之前,因为他的身体虚弱,朋友们曾试图劝阻他。在印度生活期间,他一直在海上旅行中与疾病作斗争。当他最初患上致死的肺结核时,他仍坚持不懈,穿越波斯,不辞辛劳地与波斯学者一起审阅并检查他的译文。1812 年 10 月 16 日,在从波斯到伊斯坦布尔的 1500 英里马背旅程中,马丁在土耳其的托卡特省(Tokat)去世,年仅 31 岁。亨利·马丁活出了他生命的呼召:“让我为主燃烧吧!”
马丁为普世教会作出了值得效法的榜样。
我们应当继续向世界各地派遣全职宣教士,同时我们也可以赞赏那些通过其他途径(如商业和非营利活动)走向世界,并在这些领域为基督作见证的人。
像马丁一样,学者们应该善用他们的恩赐和热情在全球范围荣耀上帝:神学家可以在神学教育领域服事,各学科的教授可以在大学里授课,医疗专业人员和研究人员可以在诊所和医院工作,国际律师则可以促进宗教和人权。
普世基督徒也可以效仿马丁,在所居之处践行款待客旅之道。
最终,马丁的故事告诉我们,上帝的子民无论身处何地,都会面临许多艰难,其中也包括健康的挑战。但我们每天都应该透过信心并倚靠上帝的大能来服事。我们应该愿意像燃烧的蜡烛一样,为主燃烧殆尽,为祂的使命献上我们的一切。
译:北落师门;校:JFX。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Burning Out for God: Lessons from Henry Marty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