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上,万圣节永远定在 10 月 31 日。可是身为基督徒的我们,却时常对自己该如何看待万圣节感到困惑:是该回到从前,继续将这个日子看作是一个邪恶的异教活动呢?还是该顺应当下,把它当作一种(基本无害的)娱乐方式?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陷入这种非黑即白的争论中,反倒忽视了一个事实——万圣节正在发生变化,它已经披上了一层新的文化意义。
今天的万圣节融合了各种文化力量的影响,这些力量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重塑着万圣节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对有些人来说,它依然是一个展现创意、增进邻里感情的欢乐节日;而在另一些人眼中,它已变得更为复杂,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体现了我们这个时代对死亡、黑暗和超自然力量挥之不去的迷恋。这些不断演变的含义,一方面反映了文化习俗本身的流动性,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人类对万圣节所代表的某些符号的永恒追求——人际连结、身份认同,以及对超越现实的向往。
从历史记载来看,万圣节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凯尔特人的萨温节(Samhain)。这个节日原本是为了庆祝收获、迎接冬天,人们相信在这个特殊时节,阳界与阴间的界限变得模糊。随着时间推移,基督徒逐渐改造了这些异教传统。到了中世纪,这个节日演变成了诸圣节( All Saints’ Day)前夜,主要用来缅怀那些已经离世的基督徒。到 1745 年左右,诸圣节前夜(All Hallows' Eve)才开始改名为万圣节(Halloween)。
万圣节传入美国后继续演变。19 世纪中期,美国人吸收了爱尔兰和英格兰的传统,开始装扮成各种角色,挨家挨户要糖果或零钱,这就是今天广受欢迎的“不给糖就捣蛋”活动(trick-or-treating)的雏形。欧洲民俗、新大陆的丰收节庆祝活动,再加上美国式的商业化运作,共同塑造了我们记忆中的万圣节模样。
近十几年来,万圣节却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已不再是单纯的社区活动,也不再只是孩子们装扮成各种角色去要糖果。相反,这个节日在经济和文化层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美国零售联合会的数据显示,2023 年万圣节消费创下了 122 亿美元的新纪录。调查显示,72%的美国人计划参与今年的万圣节庆祝活动,预计人均支出 103.63 美元,其中仅宠物服装的总开销就高达 7 亿美元。
节日消费激增,主要是因为有越来越多成年人的参与。一百年前,精心准备的服装和派对就已经存在,但如今这些已成为万圣节的标配。传统的鬼屋也升级成了“沉浸式恐怖”体验,人们愿意花钱去体验精心设计的惊悚场景。就连普通人家的前院也换了模样,摆满了骷髅、蜘蛛网,还有真人大小的机器人装饰。
为什么万圣节会变得越来越盛大、更加惊悚、更具诱惑力,也愈发奢华?这些变化又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关于当今文化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启示?
每个人对万圣节的理解都不一样,对于当下万圣节热潮背后的文化含义,我们也可能有不同的解读。不过,以下几个视角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首先,现代人着迷于死亡和黑暗,很可能反映了人对超越性事物的向往。在这个普遍轻视灵性的世俗时代,人依然会为神秘甚至恐怖所吸引,因为它们暗示着生命远不止物质世界这么简单。对很多人来说,万圣节提供了一个绝佳机会,让他们可以体验超自然,既不用承担实际风险,也无需作出任何承诺。这成了一种探索灵性的独特方式——既能满足好奇心,又能与真实的灵性保持安全距离。
其次,在文化层面上接纳恐惧,或许是一种纾解深层焦虑的途径。在当今这个充满分歧、充满不确定,人人都对未来感到焦虑的社会里,万圣节提供了一个机会, 让人在可控范围内面对恐惧。恐怖电影和鬼屋营造出一个特殊环境,让人可以一边尖叫一边大笑。我们能在绝对安全的情况下直面恐惧。这种把恐惧仪式化,换言之,将噩梦转化为娱乐的做法,给人一种特别的掌控感,尽管这种感觉终究短暂肤浅。
万圣节文化演变中另一个引人注目的变化是节日的日益性感化。万圣节曾经只是一个让孩子们天真无邪装扮的日子,如今却成了成年人穿着暴露挑逗服装的机会。朱丽叶·拉皮多斯(Juliet Lapidos)指出,这一趋势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最初是“美国同性恋群体开始把万圣节当作展示性感、夸张装扮的场合”。如今,这种趋势已遍地开花,在女性服装市场尤为明显——大量服装都在强调性感和诱惑力。这种性感化折射出更深层的文化问题,比如身体的商品化,以及人们容易混淆自我认同与性吸引力的界限。
此外,现代文化痴迷于万圣节幻想和角色扮演,许多人深深地渴望身份认同,就那些成年人来说,他们向往突破常规。在这一天,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能通过乔装打扮来探索与平常生活完全不同的角色。他们可以扮成一个诙谐幽默的角色,也可以装成大权在握的人士,甚至是黑暗人物。这种驱动力背后,或许隐藏着更深层的不安——对平凡生活的不满,以及对基于表现型个人主义之上价值的强烈追求。
对基督徒来说,这个节日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在万圣节文化影响力与日俱增的今天,我们该怎样引导孩子?又该如何与那些在自家前院布置恐怖场景的邻居搞好关系呢?面对如今万圣节的新形势,以下几点建议可供参考。
保护自己和他人的良心自由
有的基督徒可能认为应当完全避开万圣节,也有人可能把它看作服务社会的好机会。其实,只要经过深思熟虑、遵照自己的良心而行,这两种态度都能荣耀基督。如果你选择参与,不妨想一想:怎样做才能荣耀神,向邻舍显明祂的爱?千万不要嘲笑或责备持不同观点的人。要以恩慈之心相待,多想想如何搭建桥梁,而不是制造隔阂。要知道,即使是忠心的基督徒,对这件事的看法也可能不尽相同。
如果你认为万圣节是异教习俗,基督徒应该远离,也请不要轻易论断那些持不同意见的人。要知道,万圣节的很多方面都是“中性”(adiaphora)的。如果使徒保罗活在当下,可能会说:“其实万圣节的糖果不能叫神看中我们,因为我们不吃也无损,吃也无益。”(参见《哥林多前书》8 章 8 节)
认清真正的危险
对大多数孩子来说,万圣节的危险并不在于他们会因此迷恋上异教信仰,而是他们可能会陷入一个更为隐蔽的“偶像”——物质主义。想要更多糖果或者想要拥有最亮眼的装扮服装,这些表面上看起来无伤大雅,但实际上却在助长整个节日季中愈演愈烈的物质主义风气。作为父母,与其让孩子一味求多或互相攀比,不如引导他们学会慷慨分享、发挥创意,多参与群体活动。
至于成年人,最大的危险在于沉溺于逃避现实这个“偶像”。万圣节提供了一个机会,让人可以放任自己、沉迷幻想、隐藏身份、任意而行。许多人想借此暂时逃离日常生活的压力,把 10 月 31 日这天当作可以放松道德标准的时候。这种逃避行为,哪怕看上去无伤大雅,却可能导致人们逐渐疏离神交托给我们管理这个世界的责任与现实。作为成年人,我们不仅要思考自己参与万圣节活动的方式是否符合自己的价值观,更要考虑如何利用这个文化契机来展现节制、待客之道和由衷的喜乐,而不是追求那些转瞬即逝的刺激。
寻找传福音的机会
万圣节其实可以是一个好机会,让我们向邻舍传讲更深的真理。通过谈论恐惧、死亡,甚至是聊聊角色扮演的服装选择,你都可以自然而然地引入罪的现实、福音的奇妙以及其他信仰话题。比方说,当你看到同事的办公桌上挂满了棉花做的蜘蛛网,或是邻居家院子里摆着塑料“死尸”时,你就可以顺便问问他们为什么这么喜欢万圣节,然后慢慢把话题引向属灵的层面。
万圣节那些花里胡哨的装饰,反而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交流契机。与其躲得远远的或者一味指责,不如试着参与其中:称赞别人的创意、参加社区活动,或者自己组织一些活动。要知道,显明基督的爱往往就是从简单的“在场”开始——即便在这些看似远离神的文化活动中,我们也可以与人同在、分享生命。就像保罗在雅典时,指着一座供奉“未识之神”的坛向异教徒传讲真理那样(参见《使徒行传》17:23),我们也完全可以借这个文化时机,向人们指明更深层的属灵真理。
在黑暗中发光
万圣节或许越来越恐怖,装饰也越来越铺张,但基督战胜恐惧和死亡的信息却始终如一。周围的人都在布置恐怖的装饰时,我们却可以借此机会彰显出盼望。我们可以教导孩子、走近邻舍,让他们看到那照在黑暗里的光,那黑暗永远也无法胜过的光(参见《约翰福音》1:5)。
做为基督徒,我们大可不必用恐惧或论断的眼光来看待万圣节,而应当带着智慧和恩慈的心态安然处之。通过理性地参与这些不断演变的文化传统,我们是在表明:我们的盼望并非建立在这些季节性的刺激或短暂的消遣之上,而是植根于更伟大的事物。这永恒的真理赋予基督徒庆祝的意义、将惧怕转化为信心。我们带着这样的认识来参与万圣节活动时,就是在邀请他人思考这份真理。
译:变奏曲;校:JFX。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Not the Halloween You Rememb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