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很难找到幸福,原因之一是我们不知道幸福是什么。
想象一下在夏日的傍晚,有两个不同的人,一个坐在花园里苦思冥想,想在夕阳西下之前完成填字游戏,孙子孙女在她身后的庭院里嬉笑打闹,陷入沉思的她对后面的动静毫无察觉;另一个刚从飞机上跳下来,极速向地球坠落,跳伞者一边惊叹于脚下的景色,一边高兴地尖叫。在你看来,哪个更幸福?
这取决于你对幸福的看法。如果你认为幸福是与好玩、笑声、兴奋、狂欢、兴高采烈、激动、刺激等词联系在一起,那么,跳伞者看起来更幸福。但是,如果你认为幸福意味着满足、平静、知足、平安、和谐、安息、喜悦,那么你就会更认同那个爱玩拼字游戏的老奶奶。
我举这个例子,不是说拼字游戏比跳伞更能让人幸福,或者跳伞比拼字游戏更能让人幸福。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使用“幸福”这个词时,包含了很多层意思,有些意思与另一些截然不同(甚至互相排斥)。例如,终其一生都在追逐兴奋刺激的人与一生都在追求蓬勃发展,知足常乐的人相比,他们很不一样。就好像 20 世纪 80 年代汤姆·克鲁斯的电影《壮志凌云》(Top Gun)与 20 世纪 90 年代汤姆·汉克斯的电影《阿甘正传》(Forrest Gump)是完全不同的两部电影。
我们追求的是哪种幸福,这个问题我们会一直遇到:每天我们都在选择,是时间更宝贵,还是金钱更宝贵?对婚姻感到厌倦的丈夫,是追寻心灵的满足,还是追求那个比他年轻、对他流露出好感的女同事?日常预算中,花钱还是存钱?是现在就买、日后付款吗?是选择更刺激的工作,还是花更多时间陪孩子?要用多少时间上网?我们每天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无论它们看起来是多么微不足道:我应该留下还是离开?现在是建造的时候还是拆除的时候?
幸福有很多种。例如,希伯来语圣经中有大约 20 个不同的词来描绘幸福。希腊文新约有 15 个左右。英语文字很丰富,有 50 多个词可以形容幸福。不可否认,这50 多个词里面,有许多词非常相似,几乎无法区分。(你能描述“愉快”【cheer】和“高兴”【gladness】的区别吗?我也不能)但这些词之间也都有显著的细微差别。例如,我们知道“幸福”(bliss)和“幸运”(luck)之间有明显的区别,“欢乐”(merriment)和“兴旺”(flourishing)之间也有明显的区别,尽管我们很难说清楚。
因此,把这些词分成不同的类别归纳在一起,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分辨提到幸福时所指的主要“滋味”或“色调”。(很明显,我们要用英语来做这次思想实验,不过,我所知道的其他语言也都有类似的表达。)在谈论幸福时,确定幸福的含义很有用,这既能帮助我们知道应该(或不应该)追求什么,也能帮助我们思考使追求幸福变得更容易的实践、信念和经历。
第一,幸福作为一种经历。
我们通常用“喜悦”“高兴”“愉悦”“开心”“享受”等词来描述幸福。绝大多数读这篇文章的人可能也会同意,这是幸福的基本含义。
我也知道,许多基督徒会认为喜乐(深层的、严肃的、持久的)与幸福快乐(轻盈的、琐碎的、短暂的)完全不一样,但这种区分并非由来已久。而且在我看来,这种区分不是那么有用。圣经或其他欧洲语言里就看不到这样的区分:同样是生日快乐,英语会用“happy”一词,("happy birthday"),而法语说"joyeux anniversaire",西班牙语说"feliz cumpleaños",希腊语说"charoúmena genéthlia"(chara 是希腊新约中表示喜乐的词)。这几种欧洲语言都是将它们各自语言里的joy来等同于英语中的"happy"。
幸福、喜乐、喜悦可以互换使用;幸福快乐就是喜乐,用诗人的语言来说,拥有“满足的喜乐”就是经历“永远的福乐”(诗 16:11)。因此,我们没有必要认为快乐是轻浮的,或者真正的“喜乐”深藏胸中。正如朋友所说,我们想要的是一种脸上能看得出来的喜乐。
第二,幸福作为一种表达方式。
幸福的第一种滋味显现出来之后,就是第二种滋味。要表达喜乐、高兴、快乐、幸福时,我们会使用更具表现力的语言,比如欢快、欢呼、欢乐、笑声、赞叹、庆祝、欢庆、狂欢、欣喜、有趣或热闹。
从这个意义上说,第一种滋味和第二种滋味之间的区别在于感受情感和表现情感之间的区别。第一种滋味感受到情感,第二种将情感表露出来。例如悲伤和哀叹、感激和赞美,前者是体验的感受,而后者则是通过听觉、视觉、触觉得到的体验之表达。第二种往往是第一种的自然流露,但并不总是如此。有时,我们需要鼓励才能将情感付诸行动,这就是为什么旧约经常敦促以色列人要庆祝、欢乐、欢呼、赞美、发出喜乐的声音(诗 64:10,68:4,95:1,96:12,98:4,100:2,149:5;传 9:7)。让我听到喜乐和欢欣!把禁食变成盛宴!大家注意了:神在安息,但神也是快乐的!
第三,幸福是狂喜。
我们已经谈到了幸福的第三种滋味——强烈、令人兴奋、难以抗拒、瞬间即逝。身体遇到外界的刺激会一下子产生好些安多芬,我们可以用兴奋、激动、急促、高涨、欣快、狂喜、喜不自胜等词来形容这种感觉。第一种和第二种幸福都是正向的,而第三种幸福则不一样,它带有道德模糊性。
兴奋的感觉可能来自于好事(体育锻炼、胜利成果、婚内性生活),它们都给你带来好结果(健康、勤奋、亲密关系)。它也可能来自于坏事(药物滥用、性滥交、非法药物),从而带来破坏性后果(成瘾、关系破裂、失去自控、抑郁、经济破产)。它也有可能来自于道德中立的东西(比如音乐节、过山车、蹦极),这些给我们带来享受,但不会让我们对享受过瘾,以至于成了我们的偶像。
第四,幸福是幸运。
要理解幸福的第四种和第五种滋味,最好的办法是通过《创世记》里的一对兄弟。他们叫“迦得”(Gad)和“亚设”(Asher),这两个名字反映了母亲利亚对幸福的两种不同理解。在主前的日子里,这两种理解可能是对幸福最主要的两种理解(创 30:9-13):
利亚见自己停了生育,就把使女悉帕给雅各为妾。利亚的使女悉帕给雅各生了一个儿子。利亚说:「万幸!」于是给他起名叫迦得。利亚的使女悉帕又给雅各生了第二个儿子。利亚说:「我有福啊,众女子都要称我是有福的」,于是给他起名叫亚设。
第四种滋味的代表是迦得,意思是幸运、运气、机遇。在现代,尼日利亚前总统好运·乔纳森(Goodluck Jonathan)的名字,或者费利克斯(Felix)和费利西蒂(Felicity)这样的名字,都是快乐或幸运的意思。显然,在现代西方,我们会将幸福和幸运区分开来。但是在历史上,尤其是在古代异教徒的世界里,幸福和幸运是同一个意思。
从各种圣经的名字里,我们可以隐隐约约地看到幸福的字样——Gad(希伯来语之‘万幸’)、Felix(拉丁语之‘幸福’)、Tychicus 和 Eutychus(希腊语之‘幸运’),以及英文单词 happiness(幸福)。Hap指的是运气,因此,happless是没有运气,即不幸,可能还意味着运气好的话,而happenstance意为“幸巧”发生的事情。
第五,幸福是兴旺。
相比之下,“亚设”(Asher)的意思是幸福,是繁荣、兴旺、安康。想想《诗篇》中的第一行:“不从恶人的计谋……这人便为有福(Asher)了”。那么,“有福”是什么样子的呢?“就像一棵树栽在溪水边,按时候结果子,叶子也不枯干。凡他所做的尽都顺利。”(第 3 节)。
幸福在这里并不是对情绪状态或心情的描述。它描述了一个整全的人生画面:欣欣向荣、蒸蒸日上、健康活泼,活出生命本色。在幸福的七种滋味里,这最接近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Nicomachean Ethics)中讲的幸福(eudaimonia)。
第六,幸福是一种满足。
当你拥有了你所需要的一切,所体验到的满足、满意、祥和、愉悦、平安、安息,这就是幸福的第六种滋味。愿望都满足了。不再渴望或追求自己所没有的,而是平静地歇息在拥有的一切中。
《诗篇》再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诗 131:1-2):
“重大和测不透的事,
我也不敢行。
我的心平稳安静,
好像断过奶的孩子在他母亲的怀中;
我的心在我里面真像断过奶的孩子。”
婴儿在吃奶的时候,经常闹腾、哭泣、动来动去,想要吃饱。当孩子终于断奶,开始吃固体食物,他就不再时不时地需要去喝母亲的奶水。他可以安安静静、心满意足地躺在妈妈的怀里。
这,就是大卫的意思。当你不再闹腾,想去获得那些你不该拥有的东西,只是安静地歇息在神的怀抱中时,这就是幸福。使徒保罗也有类似的经历:“随事随在,我都得了秘诀。”(腓 4:12)。
第七,幸福是丰盛。
当我们感到充实、丰富、完整、满足、合一、人生有意义之时,我们也就体会到了幸福。幸福的这种滋味最难形容,因为在我们的生命中,这种幸福如昙花一现,稍纵即逝,又如水中花、镜中月,无法把握住——尽管这些惊鸿一瞥往往是我们生命中最有意义的经历。
你可能经历过瞬间的超脱,在那种时候,你遇到了某种更高、更深的东西,它让你忘记自我,为更高的存在所吸引,即使这种经历极为短暂。哲学家查尔斯·泰勒(Charles Taylor)将这种经历描述为“让生命更充实、更丰富、更深刻、更有价值、更值得仰慕、更像它原本该有的样子”,它的特点是“正直、慷慨、无我、忘我”。
这种状态最好是用液体的特征来比喻:满溢、迸发、喷涌的体验,我们被某件事物(或某个人)完全充满,再也容不下任何自我的渺小和自私。使徒对朋友们说“叫神一切所充满的,充满了你们”(弗 3:19),这或许就是他那时所想到的。
幸福的七种滋味——让我们称之为愉悦、欢乐、狂喜、幸运、兴旺、满足、丰富——显然相互关联。我们没有必要太过细分它们,因为很多含义都有重叠,而且在经历时,你会同时体验到好几种幸福。但是,理解幸福的含义最终会帮助我们更好地追求幸福。
面临决定时,我们都是在暗暗地问自己,哪种方式会让我们更幸福?是自我表达,还是顺服?是无拘无束地放纵自己,还是深深地与社区连接?要更多的假期,还是更多的孩子?要许多陌生人的仰慕还是些许好友的尊重?要短期的经历还是长期的关系?要分心还是要超越一切?(圣经的例子比比皆是,一碗红豆汤还是长子的名分?独立还是获救?善恶树的果子还是永生?)答案是,两者都能让你快乐,但快乐的方式不同,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你总是更看重后者而非前者。
不仅如此,正如心理学家让·特文格(Jean Twenge)最近指出的那样,不同时代的人选择也不一样。在青少年时期,崇尚个人主义、热爱自由的千禧一代(1980-94 年出生)比同龄的 X 代(1965-79 年出生)更快乐,这个时候的 X 代更忠于家庭、宗教、社区。说到更多的可支配收入、旅行机会、追求体验的自由,美国年轻的千禧一代比他们之前的任何一代人都多,他们也感到高兴。但当他们步入成年后,千禧一代的幸福感却不如他们的前辈,因为个人主义和自由开始显露出它们令人失望的一面。千禧一代开始尝到各种各样的恶果,尤其是孤立、失去社区、孤独、(时常)抑郁。
这项研究很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并非所有的幸福都是平等的。从长远来看,我们更看重第五、第六种幸福,而不是第三、第四种幸福。尽管我现在没有时间阐述这一观点,我认为最重要的可能是第七种幸福。在一个需要在各种幸福之间不断做出选择的世界里,了解这一点很重要。
幸福如此重要,《独立宣言》甚至宣称追求幸福是人一项不可剥夺的权利。在寻找幸福之前,最好先弄清楚值得追求的是哪一种幸福。
译:变奏曲;校:JFX。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The Pursuit of (Which) Happi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