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年,一场悲剧降临在基督教音乐创作人史蒂文·柯蒂斯·查普曼(Steven Curtis Chapman)的家庭。他十几岁的儿子开车回家时,转过车道拐角,没有看见突然冲到车前的5岁小妹妹玛丽亚·苏(Maria Sue)——一场无法挽回的车祸就这样发生了。
查普曼当时正站在前廊,亲眼目睹了这场事故,但事后他对许多细节都记不清了。“我只记得自己跑到房子后面找到妻子,我歇斯底里地哭喊,”他说,“(女儿)流了好多好多血。”
有一幕场景,虽然其他人清楚地记住了,但查普曼自己却记不起来。他准备赶往医院时(可怜的小玛丽亚被送到医院后医生当场宣布死亡),他看见肇事的儿子威尔·富兰克林(Will Franklin)蜷缩在地上,他的哥哥紧紧抱着他,为他祷告。就在那一刻,史蒂文让司机停车,摇下车窗对儿子喊道:“威尔·富兰克林,爸爸永远爱你!”
每当想起这一幕,我都忍不住潸然泪下。在那样震惊、悲痛交加的时刻,在那样恐怖而混乱的氛围中,作为父亲,史蒂文没有指责、没有怨恨,反而本能地向儿子表达了无条件的爱——这一刻,足以看出他的为人品格。在至深的苦难中,他饱受创伤的心依然涌现出温暖的安慰之词。
《路加福音》记载了耶稣来到一块平地,对众人讲道,我们读到:“善人从他心里所存的善,就发出善来;恶人从他心里所存的恶,就发出恶来。”这是因为在这两种情况下,“心里所充满的,口里就说出来。”(路 6:45)
过去读到这段经文时,我总是把耶稣的这番话仅仅理解为关于话语的教导。我们该怎么说话?我们的言语反映了什么?怎样才能管住舌头?的确,圣经中有许多关于约束言语、用话语祝福他人的教导(包括《雅各书》第 3 章和《箴言》中的许多章节)。
不过,耶稣这番话的含义其实更加深远。要真正领悟他的教导,我们不应只关注“说出来的”,而更应该思考“存进去的”。照着耶稣的智慧话语,我们可以一起来思考:如果我们想成为能说出智慧和慈爱之言的人,就必须从在心中储存智慧和慈爱开始。关键问题不是“我们该说什么?”,而是“我们该往心里放进去什么?心灵的储存室里应该有什么?”
莱尔(J.C.Ryle)主教曾说,检验一个人宗教品格的标准在于他的“举止言谈”。这能清楚地反映出他的品格。但是,如果你想通过这个考验,没法临时抱佛脚,关键在于考验之前的几周或几个月的准备。考虑往心灵和思想的储存室里储存什么,才是最为关键的。
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在表面上控制自己的言语:努力避免说不该说的话,勉强自己说该说的话。这样做固然是个不错的开端,但耶稣的教导却引导我们更进一步。我们要追根溯源。
为什么要这样呢?即使我竭尽全力想说出生命的话语,但有时还是会对自己脱口而出的话感到震惊——那些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污浊之水终究会溢出来。每当我放下警惕,那些我本不愿意存在心里的想法就会不经意间显露出来,让我大吃一惊。
保罗·区普(Paul Tripp)在《言语的威力》(War of Words)一书中指出,每每我们说错话,总会习惯性地责怪他人或归咎于周遭的环境。其实,我们应该认识到“言语问题实际上反映了心灵问题”。一个人说话的方式,既不是由周围的人决定的,也不是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即使面对让你抓狂的人,或是身处艰难的境地,如果心是良善的,自然就能说出真诚和恩慈的话来。
难怪《箴言》说:“你要保守你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箴 4:23)我们花了太多时间看管自己的口舌,却忽视了心灵储存室的重要性。真正的准备工作应该在心里开展。就像查尔斯·西缅(Charles Simeon)所说的:“圣洁的行为必定源于圣洁的原则和属天的情感。”
若心中储存的是火药,当导火线被点燃时,必定会爆发;若心中储存的是怨恨, 当别人得罪你时,说出的话必带着刺;若心中储存的是骄傲,言语间总是带着嘲讽与轻蔑;若心中储存的是妒忌,说出的话会如同利刃,悄悄侵蚀他人的声誉与人格;若心中储存的是论断,看到他人的过错时,必定口出严厉的责难。
但是——若心中储存的是恩慈,你就能在恶中见善,以德报怨;若心中储存的是怜悯,面对迫害时,你会选择祷告;若心中储存的是信念,众人妥协时,你依然能勇敢发声;若心中储存的是谦卑,你会承认自己的不足,也敢于直面过错;若心中储存的是感恩,你能用祝福回应埋怨;若心中储存的是信心,试炼来临时,你会更加亲近上帝;若心中储存的是爱,当他人被怒火吞噬时,你仍能说出智慧与温暖的话语。
没人知道自己何时会遭遇像查普曼家庭那样的重大悲剧。考验总会来的,可能是几天后,可能是几周后。请记住:心里存什么,就会显露出什么。所以,你打算在心里存什么呢?
译:变奏曲;校:JFX。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Store Up Today for Tomorrow’s Cri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