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论
早期教会中的基督论之争
2025-09-21
—— Coleman Ford

定义

早期教会基督论教义发展的研究。

摘要

本文将概述早期教会在几个世纪中对基督论教义理解的发展,并在最后为当代基督徒提供一些反思。


引言

当耶稣问彼得使徒们认为祂是谁时,彼得说他相信耶稣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太 16:15-16)。彼得的陈述代表了教会的信仰,即耶稣既是神又是人。时至今日,在有关耶稣基督位格的问题上,罗马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仍保持高度一致。初代教会的思想家们不得不对那些背离“一次交付圣徒的真道”(犹 3 节)错误观点做出回应,在这个过程中就对圣经关于耶稣基督的身份宣告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虽然承认基督的神性和人性是基督教信仰的关键,但基督论教义发展的背景则是早期教会出现的各种错误教义。总结早期教会基督论的最佳方式就是肯定使徒的见证以及正统传承和词汇的发展。早期基督徒根据圣经的见证(使徒的教导)宣告基督为主,这些见证在他们的著作、敬拜和给世界的见证中得到了重申。

伊便尼派(Ebionism)和幻影说(Docetism)

早期教会中最早的基督论之争包括伊便尼派和幻影说。伊便尼派是一世纪晚期到二世纪早期的一个犹太教派,许多早期的异端学者和历史学家认定它的领袖是伊便尼(Ebion,如爱任纽[Irenaeus], 《驳异端》[Adversus Haereses] 1.26.1–2, 5.1.3; 愷撒利亚的优西比乌 [Eusebius], 《教会史》[Ecclesiastical History], 3.27.2)。他们坚持希伯来圣经的权威,因此也主张必须遵守摩西律法。他们认为神在耶稣受洗时收养了祂,因此拒绝接受祂从起初就存在以及童贞女感孕的说法。公元一世纪末到二世纪初,一位名叫瑟林图斯(Cerinthus,约 50-100 年)的假教师也支持类似的观点。他生活在小亚细亚,早期教会的教父们视他为异端(如爱任纽,《驳异端》1.26.1;罗马的希坡律陀 [Hippolytus of Rome],《反驳所有异端》[Refutation] 7.21;优西比乌,《教会史》 3.28-35,7.25.3)。根据这些资料,瑟林图斯否认童女生子,他教导耶稣是一个普通人,但具有超凡智慧,祂在受洗时得基督之灵赋予的能力。他似乎肯定了诺斯替(Gnostic)宇宙观的许多思想,即世界是由一个较低等的存在创造的,耶稣传讲的是一位前所未知的至高神,而犹太律法则是由这位次级存在创造的。

早期教会中出现的另一个基督论谬误是幻影说,它对圣经中关于基督完全人性的见证提出了挑战。使徒约翰曾对这一错误提出了警告,指出有人拒绝承认“耶稣基督是成了肉身来的”(约壹 4:1-3)。安提阿的伊纳爵(Ignatius of Antioch,卒于 110 年)同样警告人们要警惕这种错误观点,他警告以弗所教会“你们不要听信任何人的言论,除非他诚实地宣讲耶稣基督。”(《致以弗所人书》6.2)。伊纳爵确认耶稣“既是从肉体生的又是从灵生的,既是受生的又是非受生的,是神在人中,死亡中的真生命,既来自马利亚又来自神,先受苦然后超越苦难”(《致以弗所人书》 7.2)。如果耶稣没有在肉身受苦,使徒和殉道者就没有理由那样为耶稣受苦。

诺斯替主义(Gnostic)

对圣经关于耶稣基督的见证发起的另一个重大挑战是体系庞杂的诺斯替主义。虽然诺斯替主义有许多元素与柏拉图哲学有关,但它也深受犹太教和基督教神学元素的影响。诺斯替主义体系的大部分内容都试图将圣经的信息与其复杂的宇宙观结合起来。自称出自使徒之手的诺斯替教派文本于 2 世纪开始出现,其中最著名的可能是《多马福音》(Gospel of Thomas)。其它诺斯替教派的文本也以圣经相关的名字命名,同时用圣经的语言以各种方式宣传诺斯替教派的宇宙观。他们总的倾向是否认创造秩序的美好,强调纯粹的属灵救赎。基督这位救主来是要带来了这属灵救赎的知识(gnosis,悟性),只有少数蒙拣选者才能获得这知识。早期教会中诺斯替主义的最大支持者包括罗马的瓦伦廷(Valentinus of Rome,约 2 世纪)和锡诺普的马吉安(Marcion of Sinope,约 2 世纪中叶)。马吉安是罗马教会的成员,他开始教导人们旧约中的神其实是诺斯替宇宙论中的德谬哥(demiurge,次级神),是一个报复心极强的邪恶之神,因此他所创造的东西也是邪恶的。与此相反,新约中的神是一位慈爱的属灵之神,他派遣耶稣来展示爱与和平以及真正的救赎之道。马吉安篡改了圣经,完全摒弃了旧约,只保留了新约中听起来非犹太化的部分。他被罗马教会除名,之后建立了一个对立的教会,这间教会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持续蓬勃发展。

爱任纽(约 130 年至 202 年)和特土良(Tertullian,约 155 年至 240 年)都用合乎圣经的基督论对马吉安异端进行了广泛的驳斥。爱任纽在回应诺斯替异端时,着重强调了作为独一真神的作品,旧约和新约是根基性的。圣经各书卷的人类作者蒙圣灵恩赐获得了完美的知识,因此不可能宣扬错谬(《驳异端》3.1.1)。爱任纽认为圣经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他说:“神赐给我们的所有经文,都将呈现为完全一致......通过(经文)丰富多样的话语,我们将听到一个和谐的旋律,用诗章颂词赞美创造万物的神”(《驳异端》3.5.1)。对爱任纽和早期教会来说,必须用整本圣经来理解神的救赎工作。用拼凑经文的方式来以支持自己的神学,永远不会产生“君王的荣美形象”,而会产生“犬类或狐狸”般扭曲的形象(《驳异端》1.8.1)。诺斯替派划分出天上的基督和地上的耶稣,爱任纽与此相反——他宣称“耶稣基督是永不改变的那一位”,这一说法后来纳入了迦克墩信经(《驳异端》3.16.2;3.17.4)。同样,特土良也指出了马吉安在使用经文方面的错误。马吉安否认耶稣基督应验了旧约预言,从而篡改了福音(《驳马吉安》4.1)。马吉安唯一接受的福音书是《路加福音》,尽管是经编辑后的版本,特土良用《路加福音》证明了马吉安将神、基督和经文割裂开来的错误(《驳马吉安》4.5ff)。

动态及形态神格惟一论(Dynamic and Modalistic Monarchianism)

神格惟一论的双重错误兴起于第二和第三世纪,但它们并非一个单一体系。它们都强调神的独一性(希腊语:monarchia),却忽略了神的位格。尽管神格惟一论者在神学上仍有分歧,但有两个流行的形式:动态主义和形态主义。称为“制革匠”或“鞋匠”的拜占庭的狄奥多图斯(Theodotus of Byzantium,活跃于公元 2 世纪末)教导说,圣父和圣子截然不同,但耶稣——一个特别有德行的人,在受洗时蒙收养成了神的儿子。“动态”一词来自希腊文 dynamis(动力),用来描述耶稣成为神儿子的方式。狄奥多图斯将他的观点带到罗马教会,很快就遭教会除名,但其他人却把他的教义一直延续到了第三世纪。撒摩撒他的保罗(Paul of Samosata,活跃于公元 3 世纪中后期)是领养论者中最负盛名的一位。

示每拿的挪威都(Noetus of Smyrna,活跃于公元 3 世纪中后期)和罗马的撒伯流(Sabellius of Rome,活跃于公元 3 世纪早期至中期)是公元 2 世纪和 3 世纪两位主要的形态论思想家。他们认为圣父、圣子和圣灵并非不同位格,而是独一神的不同行为方式或形态。这些思想家及其追随者竭力维护神的独一性和基督的神性,但他们认为,断言圣父和圣子有所分别就等于说有两位神。因此,他们否认了神格中每一个的独特角色和位格,这是为了优先维护神的独一性或唯一性。圣子只是一种显现方式。特土良针对这些错误观点做出了详尽的辩护。他总结了一位形态论者的教导,特土良将其称为帕克西亚(Praxeas,约公元 3 世纪中后期),说他“赶走了保惠师,且将圣父钉在十字架上”(《驳帕克西亚》,1)。特土良的回应为西方教会发展出了三一论的语法。根据特土良的观点,圣父、圣子和圣灵是三个位格(personae),“不是本质相同,而是程度不同;不是实体相同,而是形式不同;不是能力相同,而是方面不同;但他们是同一实体、同一本质、同一能力”。(《驳帕克西亚》,2)

亚流主义(Arianism)

在第四世纪,出现了许多基督论错误,需要基督教领袖们做出大量的辩护。第一个主要错误是亚流主义。亚流(Arius,256-336 年,又译阿利乌斯)是亚历山大的一位长老,他在 313 年开始教导人们,圣子是受造的,而不是与神同等永恒的神子。根据亚流及其追随者的说法,耶稣是受造的存在,在本体论上与天父并不同等。为了传播这一教义,他甚至写了一些歌曲——包含着他的基督信仰,其中唱到,“曾有一时他不存在”。教会在 325 年由君士坦丁皇帝(约 272-337 年)召集的尼西亚公会上纠正了这一错误。他们宣布耶稣是“受生而非被造”“出于光而为光”“出于真神而为真神”“与父同一本体”,并用 homoousias(希腊语——homo:相同;ousia:实质)一词来描述圣子与圣父在本质上的关系。这个词虽然不出自圣经,却表达了圣经所揭示的关系,并谴责了亚流主义不符合圣经的观点。《尼西亚信经》发表后,亚流主义出现了多种形式,一些团体确认了与亚流相似的教义,但同时又尝试避免这个实际错误。一些团体确认圣子是类似的本体(希腊语 homoiousias——相似的实质)。由于在位皇帝的立场不同,亚流主义和相关教义得到了更多支持。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极力捍卫尼西亚正统教义的教会领袖——如亚历山大的亚他那修(Athanasius of Alexandria)屡蒙恩宠又屡遭排挤。亚流的教义一度充斥教会,以至耶柔米(Jerome,约 347-420 年)后来写道:“全世界都呻吟着,惊奇地发现自己成了亚流派”。

亚波里拿留主义(Apollinarianism)

老底嘉的亚波里拿留(卒于 390 年)认为,道在取了人性时,只与身体联合。他急于避免阿利乌斯派的错误,强调基督的神性和位格的统一性,因此否认耶稣有人类灵魂。神圣的道或逻各斯取代了灵魂。换句话说,耶稣不是一个普通人。纳西恩佐的格列高里(Gregory of Nazianzus,329-390 年)在谈论这个问题时,将其与幻影说异端联系起来,指出在这种观点中,基督的肉体只是“幻影而非真实”(Letter 102)。如果没有灵魂也就没有思想和意志,那么称基督为人就是不恰当的。格列高里在其它地方争辩说:“如果(基督)有灵魂,却没有(人的)思想,那他怎么会是人,因为人并非没有思想的动物......而这又与我有什么关系呢?因为只与肉体联合的神并不是人”。(Letter 101)。在格里高利看来,亚波里拿留教派只提供了部分的救赎,因为救主只部分是人。因此,亚波里拿留派的观点在君士坦丁堡大公会议(381 年)上受到谴责,教会领袖们也在会议上重申了五十多年前尼西亚公会的告白和教义。

聂斯脱里主义(Nestorianism)

五世纪初,君士坦丁堡的聂斯脱里(Nestorius,约 386-450 年)教导人们耶稣基督实际上是两个不同位格。聂斯脱里竭力肯定对马利亚的传统称谓——theotokos“God-bearer”:生神者),因为这似乎否认了基督的人性。他很难想象神如何从人而生,或者神如何受苦和死亡。因此,聂斯脱里派认为在基督里既有人性也有神性,但它们各自独立运行。一会儿是神性在工作,一会儿是人性在工作。聂斯脱里派试图以这种方式来处理圣经中关于基督的神性和人性的论述。亚历山大的区利罗(Cyril of Alexandria375-444 年)论述了聂斯脱里派的神学错误及其影响。他断言,在道成肉身的过程中,“两个本性真正合而为一,因此既是基督,又是圣子”,同时还保留了各自的特征(Fourth Letter of Cyril to Nestorius)。根据区利罗的观点,永恒的神子在肉体和灵魂上都具有人性并与之联合。区利罗的教义影响了 431 年的以弗所公会,大公会议谴责聂斯脱里主义为异端,从而肯定了基督的独一性。

优迪克主义(Eutchyianism)

优迪克主义是君士坦丁堡修道士优迪克(Eutychus,约 380- 456 年)的教义,它将两个本性合二为一。这个神学错误的正式名称是基督一性论(monophysitism)。优迪克认为,在基督道成肉身之前,两个本性都存在,但基督降生后,就只有一个本性。优迪克认为人性只是一种表象,这与幻影说的观点不谋而合。这个本性使祂与他人不同。因此,在 451 年的迦克墩公会(Council of Chalcedon)上,聚集在一起的教会领袖们肯定了基督的两个本性(希腊语:henophysitism miaphysitism),两个本性合而为一,“不相混乱,不相交换;不能分开,不能离散”。虽然这次会议是在罗马帝国的东部召开的,但罗马的利欧(Leo of Rome,约 400-461 年)提供了一份拉丁文传统基督论的摘要,称为《利欧大卷》(Leo's Tome)。这本书在迦克墩公会上引起了争论,但却成为基督位格及其两性教义的公认表述。

迦克墩公会后的基督论

迦克墩公会为教会定义基督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它并没有解决所有的矛盾。其中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是迦克墩公会关于圣子取了人性却不具有人格的说法。这一表述旨在反对收养论,否认如果没有道成肉身耶稣就仍是人的说法,但也有人质疑这一表述是否合理化了聂斯脱里派。皇帝查士丁尼一世(Emperor Justinian I)召集了第二次君士坦丁堡大公会议(553 年),旨在澄清《迦克墩信经》并统一教会,这次的大公会议认为基督二性henophysitism)最能阐明基督的两个本性与祂的一个位格间的关系。君士坦丁堡申明澄清了基督论的几个方面:1)圣子作为人具有人格,是通过永恒圣子的位格与人性联合;2)道成肉身是圣子位格的动态行为,但处在三位一体的关系和行动中;3)基督的人性与未堕落状态下的其他人相同,只是这样的人性不存在独立于圣子位格之外;4)圣子可以活出完全的人类生命以及神圣生命;5)神的形象(imago dei)是基督二性概念的基础。尽管正统基督论一直都受到挑战,但教会仍然持续仰赖教会早期几个世纪中根据圣经捶打出的基督论教义。

福音派基督徒的思考

谈到早期教会确立的基督论,今天的基督徒有很多值得思考和鉴赏之处。首先,耶稣基督的位格和工作具有深远的影响。早期教会如此积极地捍卫基督论教义,是因为福音和救恩本身与之密切相关。唯有一位既是真正之神又是真正之人的救主才能确保人类的救恩。其次,清晰明白的语言对于讨论和表述教义而言是必要的。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完全理解神的本性及其救赎工作的方方面面,但我们必须清楚地思考,并为教会提供有意义的语言。这影响到从教导、敬拜、传福音到一对一门徒训练的方方面面。第三,基督徒在基督论的问题上应保持友善但坚定的态度。同样,我们并不能够明辨所有基督论的奥秘,但当有关基督位格和工作的圣经正统教义受到挑战时,我们不应妥协。因此,任何别的信仰体系,如果确立耶稣的地位,但却不根据圣经承认耶稣是完全的神和完全的人,那它就是错误的。最后,借助教会的教导、敬拜和门训事工,基督徒应该学习思考、谈论和更虔诚地敬拜那位为救我们且将我们从罪中买赎出来而道成肉身的神意味着什么。基督论的最终目的是谦卑地敬拜神并增添信徒的喜乐。

进一步阅读

  • “Arius, Arianism”, Chalcedon, Council of,” “Ephesus, Council of,” “Nestorius/Nestorianism,” and “Nicaea, Council of,” Evangelical Dictionary of Theology, 3rd (Baker Academic, 2017).
  • Christopher A. Hall, Learning Theology with the Church Fathers (IVP Academic, 2002)
  • Justin Holcomb, Know the Heretics (Zondervan, 2014)
  • J. N.D. Kelly, Early Christian Doctrines, rev. ed. (HarperCollins, 1978)
  • Richard A. Norris, ed. The Christological Controversy (Sources of Early Christian Thought) (Fortress Press, 1980)
  • Jaroslav Pelikan, The Christian Tradition: A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Doctrine, Vol. 1: The Emergence of the Catholic Tradition (100-600)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5)
  • Robert Louis Wilken, The Spirit of Early Christian Thought: Seeking the Face of God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5)

编注:本文为“简明神学”系列专文之一,本文所表达的所有观点均为作者本人的观点,本文基于知识共享(Creative Commons)的署名-相同方式共享(Attribution-ShareAlike, CC BY-SA 4.0)协议免费提供给公众,允许用户以其它媒体/格式和改编/翻译其中内容,但需要附上原文链接、指出自己所做的修改,并采用同样的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译:DeepL;校:Jenny。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Christological Controversies in the Early Church.

Coleman Ford(科尔曼·福特)是西南浸信会神学院的助理教授,他同时也是德州代顿(Denton, Texas)乡村教会(The Village Church)小组事工牧师。
标签
福音
圣经
三位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