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论
基督降在阴间
2025-09-26
—— Matt Emerson

定义

基督降在阴间的教义认为,基督死后,祂的身体在坟墓中,祂的灵魂去了死去的(义)人所在之处,直到祂复活,祂不是在那里受苦,而是要向所有死去的人宣告祂代赎之死的得胜。这并不是把救恩带给死人,但对义人来说这是盼望的标志,对不义之人来说这是审判的标志。

本文摘要

基督降在阴间的教义是指,基督在受死的三天里,经历了所有人都要经历的死亡:祂的身体在坟墓中,祂的灵魂去了死去的(义)人所在之处。祂不是在那里受苦,而是在神人二性中依然与圣子的神性联合,要向所有已死的——堕落的天使、不义的死人和古时的圣徒——宣告了祂代赎之死的得胜。尽管这一教义在宗教改革时期受到一些质疑,但我们仍然应坚持这一教义,因为它既有圣经依据,也有历史神学的依据。这一教义能让我们更进一步与道成肉身、满有怜悯的主认同,赋予洗礼更多的意义,并帮助提醒基督徒,基督现在正在统治和掌权,祂亲自掌握着死亡和阴间的钥匙。


《使徒信经》和《亚他那修信经》都承认基督“降在阴间”的教义,天主教和东正教也颂扬这一教义,但福音派教会却很少关注它。事实上,在诵读《使徒信经》时,许多福音派基督徒会略过“祂降在阴间”这一句。那么,这个教义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从圣经和历史角度来看,“降在阴间”有如下含义:

“基督在受死的三天里,经历了所有人都要经历的死亡:祂的身体在坟墓中,祂的灵魂去了死去的(义)人所在之处。祂不是在那里受苦,而是在神人二性中依然与圣子神性联合,就向所有已死的——堕落的天使、不义的死人和古时的圣徒——宣告了祂代赎之死的得胜。因此,基督降在阴间主要指祂高升的开始,而非祂继续受辱。”

基督的临在必然改变乐园(Paradise)的性质,弥赛亚降临的期待变成了祂同在的现实,这也是为什么早期教会把降在阴间描述为从地狱中“释放”出来(特别且只针对死后的义人,见下文)。最后,降在阴间并不是给人死后得救的机会;对那些等待祂降临之人来说基督宣告得胜是好消息,而对那些抵挡祂的人来说这却是审判的标志。(上述定义见 Matthew Y. Emerson, “He Descended to the Dead”: An Evangelical Theology of Holy Saturday.)。

圣经的支持

在思考关于基督降在阴间的福音派神学时,我们需要指出的第一点是它有圣经支持。这个教义的核心认信是耶稣真正以人的方式死亡,对圣经作者来说,这意味着祂的肉体被埋葬,祂的灵魂去了死人去的地方。在第二圣殿犹太教中,人们普遍相信(尽管不是所有人都相信)死后有一个居间状态,所有死者的灵魂都在其间,但却在不同区间里(compartments)。和合本称这个共同的“死人之地”为“阴间”(希伯来文:sheol,希腊文:Hades),人们认为它至少分为三部分:亚伯拉罕所在的地方(Abraham’s Bosom,路 16:19-31)或乐园(Paradise,路 23:43),为死去的义人而设;新嫩谷(Gehenna),或阴间、地狱(Sheol or Hades),为死去的恶人而设(如路 16:19-31);地狱(Tartarus),囚禁反叛的天使或灵(彼前 3:19;彼后 2;犹 6)。人们相信这些是关押死人的地方,直到死人全都复活,那时对其居民的暂时审判将变成最终和永恒的审判(如启 20:11-15)。降在阴间的教义认为,在耶稣死后到复活之前,祂的人类灵魂继续有意识地居于居间状态,具体而言是在乐园或亚伯拉罕的怀中,即死去义人的区间中。这种居间状态的观点以及耶稣死后到复活之前的存在方式反映在《马太福音》12 章 40 节、《路加福音》23 章 43 节、《使徒行传》2 章 27-31 节和《罗马书》10 章 7 节等经文中。

但是,耶稣不仅仅经历了从死亡到复活的居间状态,祂还战胜了居间状态的主人——死亡,并宣告祂胜过死亡,改变了乐园。这个得胜和改变来自于祂的代赎之死和祂既是神又是人(God-Man)的独特本性。首先,耶稣代表我们经历了死亡,从而战胜了死亡。在《启示录》1 章 18 节中,耶稣说:“我曾死过,现在又活了,直活到永永远远,并且拿着死亡和阴间的钥匙。”因为祂既是完全公义的弥赛亚,又是道成肉身的神,所以祂是作为死亡所无法掌控的那一位进入了死人之地。祂的话表明,祂现在拥有死亡和阴间的钥匙,因为祂在降在阴间时从它们的主人那里夺取了这钥匙。

耶稣既获得了胜利,就在降在阴间时宣告胜过了死亡和阴间及其主人。《彼得前书》3 章 19 节告诉我们,耶稣在死后到复活之前“曾去传道给那些在监狱里的灵听”。这里的传道(from kerusso)不是对死人的福音布道——让死人有机会在传道过程中悔改和相信。相反,它宣告了基督的得胜,祂已经在祂的代赎之死中赢得了胜利,并将在祂即将到来的复活和升天中证明和彰显这胜利。因此,耶稣向所有死人宣告,祂是“地底下的”的主(腓 2:10),正如祂要在复活时宣告自己是地上的主,在升天时宣告自己是天上的主一样。

最后,耶稣的同在改变了乐园的性质,让期待变为现实。旧约中的圣徒们曾在死亡的黑暗中等待他们生前所相信的弥赛亚降临,如今,他们亲眼看到了以前只能通过信心所望见的。耶稣与他们同在,作为他们即将从死里复活的标志——祂很快祂就会复活。当祂在第三天复活时,祂会带着那以前遭死亡拘禁的“被掳之人”(弗 4:8-9)——他们现在得以站在复活主的面前是藉着对那战胜了死亡之弥赛亚的信心,因此他们也将在末日复活。

历史重要性和纳入信条

基督降在阴间的这三重根基方面的重要意义——像所有人一样经历死亡、向所有死人宣告得胜以及释放旧约圣徒——在二世纪以来的早期教会随处可见。从殉道者游斯丁、爱任纽、特土良到奥古斯丁、叙利亚教父圣艾弗冷(Ephrem)以及宣信者马克西姆(Maximus the Confessor),早期基督徒都全心全意地、明确反复地肯定了上述降在阴间的观点。《使徒信经》和《亚他那修信经》中的 descendit ad inferos(英文译为 he descended to the dead,中文译为祂降在阴间/下到阴间——译注)都承认这一点。这里有一处当代的文字混淆,因为许多《使徒信经》的英文版本都读作 he descended into Hell(祂下到地狱),这来自一个同义的拉丁短语,即 descendit ad inferna。我们必须明白的是,这两个短语在中世纪早期的拉丁语中是同义词。我们英文中的 infernal(地狱)这个词就由此而来,在今天它暗示着受折磨之处,但在写《使徒信经》时,它的意思只是“死人之地”,是 inferos 的同义词。信经中所说的 descendit ad inferna 并不是指耶稣降到了地狱(Hell),如果我们说的地狱是指“受折磨的地方”的话;相反,它的意思就像我们上面所说的那样,耶稣的灵魂在祂死后到复活之前居住在死者之地,特别是义人的隔间。

关于降在阴间这一条何时被纳入《使徒信经》,也有一些争论,有些人声称直到七世纪才纳入(见古德恩:He Did Not Descend into Hell: A Plea for Following Scripture Instead of the Apostles’ Creed)。然而,我们现在知道,虽然从《使徒信经》首次出现到七世纪之间,“祂降在阴间”(descendit ad inferna/inferos)这一条确实只偶尔出现过,但可以把这条的实际内容看作被包含在了“(祂被)埋葬”这个表达中了,哪怕这一条本身并未包含在信经中。正如迈克·伯德(Mike Bird)所说:“措辞上的弹性是因为,埋葬意味着降在阴间,而降在阴间则以埋葬为前提”(迈克尔-伯德,What Christians Believe: An Introduction to Christian Doctrine Through the Apostles’ Creed,,148 页)。写出这一条,很可能是为了抵挡亚波里拿留派(Apollinarianism)。这个异端认为,神圣之道只取了人的身体,而没有人的灵魂(根据这一异端信仰,道就是基督的思想)。降在阴间这个短句是抵挡亚波里拿留派否认基督拥有人类灵魂的最佳方式,因为这个表达要求要有一个人类灵魂在基督死后到复活之前这段时间里呆在死者之地。

在中世纪,尤其是七世纪以后,降在阴间的说法在天主教和东正教中都有了新的含义。在东正教中,降在阴间越来越多地与隐含的普救论联系在一起,而在罗马天主教中,则以降在阴间为依据建立炼狱和基督再来前地狱中的人死后仍有得救机会的说法。在宗教改革时期,加尔文和路德都希望摆脱降在阴间教义中这些不符合圣经的附加之言,但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做神学改革。路德基本上肯定了早期基督教的教义,同时拒绝了罗马教会所发展出的炼狱和死后得救的说法,而加尔文则完全以一种新颖的方式重塑了这一教义,他说这个短语是教导人们耶稣在受难时代表罪人承受了神的愤怒。另一位宗教改革家马丁·布策(Martin Bucer)认为,“(祂)降在阴间”放在“(祂)被埋葬”后面显得多余,因为它只是指耶稣的肉身被埋葬了。这在 16 世纪也是一个新颖的观点。汉斯·乌尔斯·冯·巴尔塔萨(Hans Urs von Balthasar)试图将加尔文的观点(通过巴特)、东正教的观点和他自己罗马天主教的观点结合起来,认为圣子在周六的地狱中经历了与圣父的分离,从而废除了地狱,建立了炼狱。

这六个发展流派——东正教、天主教、加尔文主义、路德宗、布策派和巴尔塔萨派——一直延续至今。对于福音派基督徒来说,最可能选择的立场是布策或加尔文的立场,尽管巴尔塔萨的立场在那些希望将耶稣的受难与遭遗弃、孤独等心理体验联系起来的人中很受欢迎。路德的观点似乎最接近圣经。

教牧含义

降在阴间最重要的一个教牧意义是,耶稣真的像所有人一样死去了。祂在我们之前为我们走过死荫幽谷,把我们这些信靠祂的人从死荫中拯救出来。当基督徒失去信主的亲人时,我们会宣扬在死人复活时我们会再次见到已故亲人的盼望。不过,伴随着这个终极盼望的还有一个更直接的盼望,那就是基督已经先于我们的亲人进入了死亡之地,并在那里照亮了祂的复活光芒。

此外,耶稣已经把乐园从期待之地变为现实之地——耶稣真真切切地与逝去的圣徒同在,直到祂再来,直到他们从死里复活。在基督再来之前,死去的基督徒不会坠入虚空,也不会孤单。基督在现在称为“第三层天”(林后 12:1-10)的乐园中与他们同在。乐园中祂亲身的同在提醒着逝去的圣徒,有一天他们也会从死里复活,乐园会降临到新天新地,那是神的乐园,基督徒将在那里与祂们的王永远同住。

降在阴间在教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的第三个原因是它与洗礼有关。早期教会将耶稣作为人降在阴间看作圣子三次下降(译注:“降在阴间”的“降到”与“降临”或“下降”在英文中同为descent)使命中的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第一次是降入马利亚的羊水中,第二次是祂受洗时降入约旦河中,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下降是祂降入阴间——即死者之地——的水中。在这些下降当中,并最终通过基督的整个工作,击败了仇敌。因为在圣经中,混沌之水常与神的仇敌联系在一起,所以这些与水关联的下降是基督通过祂的生命和工作,特别是祂的死和复活得胜的重要画面。当新基督徒进入洗礼之水时,他们宣告自己已经放弃了撒但及其作为,进入到基督为他们所赢得的胜利中——这得胜是通过圣灵的力量以及基督与他们联合而取得的。

最后一个教牧含义是,尽管死和灭亡仍在我们的世界肆虐,但它们已不再拥有自己国度的钥匙。耶稣掌握着死亡和阴间的钥匙。有一天,当它们与基督的其它敌人一起被扔进火湖时,它们将不复存在。耶稣降生,以及祂最终的复活和升天,将十字架上的得胜变成了受造世界三个领域中的现实。因此,我们没有什么可惧怕的,“无论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权的,是有能的,是现在的事,是将来的事,是高处的,是低处的,是别的受造之物”。(罗 8:38-39)

耶稣降在阴间真是好消息!

进一步阅读

博客

文章和论文

书籍

编注:本文为“简明神学”系列专文之一,本文所表达的所有观点均为作者本人的观点,本文基于知识共享(Creative Commons)的署名-相同方式共享(Attribution-ShareAlike, CC BY-SA 4.0)协议免费提供给公众,允许用户以其它媒体/格式和改编/翻译其中内容,但需要附上原文链接、指出自己所做的修改,并采用同样的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译:DeepL;校:Jenny。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Christ’s Descent to the Dead.

Matt Emerson(马特·爱默生)博士毕业于浸信会东南神学院,目前在俄克拉荷马浸信会大学(Oklahoma Baptist University)担任神学、艺术和人文系主任,也是 Center for Baptist Renewal 的执行主任。他著有 “He Descended to the Dead”: An Evangelical Theology of Holy Saturday 并获得了 2019 年福音联盟图书奖。
标签
福音
圣经
三位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