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
洗礼
2023-01-21
—— Stephen Wellum

定义

洗礼是我们的主耶稣基督所设立的一项命礼或圣礼,我们要一直施行它直到世界的末了,它标志着基督徒在基督的生、死、埋葬和复活中与基督联合,并成为教会——上帝新约子民中的一员。

摘要

本文将讨论洗礼作为教会圣礼的重要性。在讨论了历史神学中不同的洗礼观之后,本文将转而论述新约关于洗礼意义和重要性的论述。最后,本文将思考福音派人士在洗礼意义上的共识和分歧。


基督教中的洗礼是我们的主耶稣基督——教会的元首——为教会的生命和健康所设立的两项圣礼之一,教会应该一直施行它直到世界的末了。因此,教会今天应顺服祂的命令(太 28:18-20)施行洗礼。

圣经中洗礼的目的至少有两个:作为与教会建立关系以及进入教会的标志,要在参与主餐之前举行洗礼;并且宣告了信靠和降服于基督。新约中没有一个基督徒未曾受洗。这可以在《使徒行传》找到证据。从五旬节开始,每个相信福音的人都接受了洗礼,从而公开见证了他们对基督的信心(徒 2:41,8:12-13、36-39,9:17-18,10:47-48,16:14-15、31-33,18:8,19:5)。如果教会没有通过给门徒施洗和教导他们福音的真理来使他们成为门徒,那么教会就没有完成她所受的呼召。

但一个合理的问题出现了:洗礼到底是什么?熟悉历史神学的人都知道,关于洗礼的意义、恰当的施洗对象和洗礼方式上的分歧由来已久。鉴于这些争论,我们绝不能把洗礼归为次要问题。洗礼是我们主的命令,也是对福音的可见宣告。此外,洗礼争论的背后是至关重要的圣经-神学问题。关于洗礼的分歧反映了整个神学体系。可以以此检验人们如何理解圣经,尤其是如何理解救恩的本质和圣经盟约的关系。在论述洗礼的基本含义之前,让我们先来论述一下有关洗礼的各种观点,其中有些观点比其它观点更契合福音。

关于洗礼的观点

首先是罗马天主教的圣洗观。这种观点认为,洗礼使受洗者(婴儿和成人)从灵性的死亡中获得了重生,这甚至是在对基督的信心之外(ex opere operato,“因功生效”,译注:即“因圣礼本身的功劳而生效”),而且洗礼对我们的救恩来说是必需的。洗礼的举动消除了人的原罪,通过注入恩典使人在灵性上活过来,开始了使一个人成为义人的转变过程。根据这种观点,基督已将权柄授予教会及其领袖,让他们通过实施圣事(从洗礼开始,结束于终敷礼)在人身上实现救赎恩典。

路德宗持一个较弱的圣礼观。与罗马天主教相似,路德宗也认为洗礼使人重生,但他们坚持认为,信心是上帝使受洗者称义的必要条件。路德宗派并不说通过洗礼的举动注入了恩典;而是说上帝通过圣道和圣礼在一个人身上生发出信心,并使他们成为基督教会中活泼的一员。对路德宗基督徒来说,洗礼的对象分为两类:一类是相信基督的基督徒,另一类是婴孩,上帝神秘地在他们身上生发出一种无意识的信,等他们后来长大成熟后就会确认这个信心。然而,在这两种情况下,在由洗礼之举动所带来的重生以及我们在神面前的称义中都存有信心。

第二,改革宗的圣约神学反映了洗礼的圣约神学。这种观点否认洗礼以“因功生效”(ex opere operato)的方式起到重生的效用。相反,在新约中洗礼取代割礼成为盟约的标志,它与割礼的标志相似。两者都是上帝的信福音之人将得称为义之盟约应许的“记号和印记”。洗礼在客观上将一个人(婴儿和成人)带进可见的教会,至少就婴儿而言,他们“在”盟约中,虽然并不一定“属于”盟约。洗礼本身并不能实现救赎性联合。只有圣灵借着上帝的恩典使我们活过来并赐予我们信心和悔改的心,才能让我们经历真正的救赎——洗礼所指向的现实。这就是为什么与旧约相似,虽然婴儿在新约下受洗并被视为盟约的成员,但他们只有在相信基督的救赎时才成为真正的选民(以及无形教会的一员)。

第三,浸信会和唯有相信的人才能成为成员的教会传统反映了信而受洗的观点。这种观点与圣约神学一致,并不认为洗礼是重生和救恩所必需的。然而与圣约神学得出的洗礼观不同的是,信而受洗的主张者认为洗礼只适用于相信的人。洗礼不仅是一个人怀着信心所期待的上帝在基督里之应许的标志和印记。洗礼与割礼不同,洗礼并不指向心需要受割礼。与此相反的是,洗礼是新约的标记,显明了借助上帝的恩典一个人已经重生并因此有了对基督的信心。洗礼公开见证了一个人在信心上与基督联合,标记并界定出那些相信基督的人。这就是为什么洗礼只适用于那些承认耶稣为主的人,那些经历过耶稣大能的人,那些因着信心和属灵的重生而成为亚伯拉罕真正属灵子嗣的人。洗礼是上帝约子民的约命礼。

洗礼的意义及其重要性

关于洗礼的意义极其重要性,可以谈论的内容有很多。此外,不同洗礼观之间的差异在这一点上也体现了出来。然而,通过解读新约教导我们必须确认的四个真理让我们来思考什么是洗礼。

首先,洗礼是上帝赐给教会的、用来公开宣告我们对基督是主和救主之信心的主要方式。这不就是彼得在五旬节给那些发自内心呼喊“我们当怎样行”(徒 2:37)之人的一部分勉励吗?彼得刚刚表明了圣灵以大能降临,证明了救赎已经完成;以及耶稣是主,是基督(徒 2:36);还有旧约中应许的新时代现在终于降临了(珥 2:28-32;结 36:25-27;耶 31:31-34)。人们需要做出什么回应呢?那就是悔改以及奉耶稣的名受洗,表示一个人顺服基督尊祂为主(徒 2:38)。这一真理非常重要,尤其是在今天,因为在公开宣认基督上讲台召唤、坚信礼、参与大型布道会等已经取代了洗礼。洗礼以美好而有力地方式展现了我们对基督和福音真理的顺服,是任何后续的教会命礼都无法取代的。

其次,与犹太教的改宗洗或约翰的洗礼相比,基督教洗礼的核心意义在于,它标志着基督徒在基督的死、埋葬和复活中与基督联合(罗 6:3-7;西 2:11-12),以及这种联合所带来的所有益处。因此新约视洗礼为一种外在的标志,象征着一种内在的现实,即基督徒已经进入了耶稣在十架上用自己的宝血所开创和印证的新约现实之中。因此,凭信心领受洗礼就意味着圣灵所赐的重生(多 3:5)、内在的洁净、更新和罪得赦免(徒 22:16;林前 6:11;弗 5:25-27),以及圣灵作为上帝的印记与基督徒同在,见证并确保基督徒将永远在基督里得保障(林前 12:13;弗 1:13-14)。事实上,洗礼与在基督里的新约祝福之间的联系如此紧密,因此许多人认为在新约中洗礼是整个悔改经历的代称。

例如,在《加拉太书》3 章 26-27 节中,保罗说“所以,你们因信基督耶稣,都是神的儿子。你们受洗归入基督的,都是披戴基督了”,可以用披戴基督这样的语言指我们与祂联合。但请注意,保罗同时把与基督联合归于信(第 26 节)和受洗(第 27 节)。他并没有通过肯定洗礼“因功生效”(ex opere operato)的观点达到这个目的,因为保罗指的是那些已经悔改并相信基督的人。只有真正信主的人才会披戴基督。但是通过隐喻的方式,洗礼可以代表归信,因此成为表明这一事实的外在标志。

我们在《罗马书》6 章1-4 节中也可以看到类似的内容。保罗认为洗礼使基督徒在基督的救赎举动——祂的生、死、埋葬和复活——中与基督结合。毫无疑问,在这段经文中保罗主要不是从神学角度解释洗礼的本质。相反,保罗关注的是反驳关于基督徒应“继续犯罪”以凸显恩典的指控。他用了“国境转移”的语言来说明这个说法多么荒诞。保罗坚持认为,基督徒已经“在罪上死了”(第 2b 节),因此不再“在亚当里”,而是“在基督里”。然而,保罗可以说这种国境的转移发生在我们受洗的时候(第 3 节),通过受洗,我们与基督联合。保罗再次重申,他说并非洗礼本身——在信心之外——使我们与基督联合。相反,正如《加拉太书》3 章 26-27 节所说,洗礼是我们整个归信经历的简称。洗礼本身并不能使人重生,甚至也并非救恩所必需的。在新约中,洗礼的有效性总是以信心为前提,真正的救赎信心会领人受洗,尽管信心和洗礼在逻辑必然性上并不享有同样的重要性(参弗 4:5;彼前 3:21)。

第三,洗礼标志着基督徒进入教会。例如,在《加拉太书》 3 章 27-28 节中,保罗可以从洗礼中的“披戴基督”立即转到我们怎么在基督的身体里合一。或者在《以弗所书》4 章 22-25 节中,保罗使用洗礼场景中的“脱去”和“穿上”的意象来谈论我们作为个人和“互相为肢体”时(第 25 节)——当然这里指的是教会——该有的行为。因此,洗礼是一个决定性的标志,标记出一个人的归属,还有他与世界的分离(参见徒 2:40-41)。因此,在洗礼中,基督不仅将奉自己之名受洗的人归于自己,将他们纳入自己的身体,而且受洗的人也公开地与主和祂的子民相认同。

第四,洗礼应许了并期待着万物都将在基督里达到完全的事实。尽管围绕约翰的洗礼仍有许多问题,但有一点是明确的:约翰的洗礼是一个末世的命礼,预示着弥赛亚的降临、神的国度和整个新约时代的到来。基督徒的洗礼也指向末世,但与约翰的洗礼不同,约翰所期待的和指向的现在已经在基督里降临了。因此,基督徒的洗礼意味着,因着与基督联合基督徒已经进入了新创造和新约的黎明。这就是为什么保罗可以说“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林后 5:17)因此,洗礼既是回顾也前瞻:它回顾了基督第一次降临时新世代的开启,它前瞻着基督再来时新世代的完成。通过洗礼,我们参与了这些现实。事实上,洗礼是我们进入新创造之末世秩序的开始,因我们已与基督立约联合,并受了圣灵的印记,迎接救赎的日子(弗 4:30)。

关于洗礼的共识与分歧

关于洗礼的意义和重要性,当然还有更多可以讨论的,但这四条真理突出了新约关于洗礼的大部分教导。福音派中不同宗派的基督徒应该在这些基本点上达成一致。例如,我们都应该同意:每个基督徒都应该顺服上帝并受洗;洗礼是与基督联合的福音现实和新约所有福祉的标志;洗礼与我们加入教会息息相关;与罗马天主教的“因功生效”(ex opere operato)观点相反,洗礼的举动并不会使人重生。相反,唯靠恩典,唯靠信心,唯有在基督里洗礼才有效。

然而分歧依然存在,尤其是在圣约洗礼观和信而受洗洗礼观之间。既然洗礼在信心之外无效,我们为什么要为婴儿施洗呢?显然,在这个问题上存在巨大分歧,而且可能不会很快得到解决,其中的原因很重要。归根结底,争论的焦点不是几段经文,而是整个圣经-神学的论点,尤其是对盟约之间关系的看法。

主张婴儿洗礼(paedo)的人认为,虽然新约没有明确命令给婴儿洗礼,但这种做法仍然有道理。为什么呢?原因如下:(1) 从亚伯拉罕到基督“恩典之约”具有根本的连续性。(2)既然旧约中以婴儿的割礼作为他们进入盟约团体的外在标志,而在新约中洗礼取代了割礼,那么信主的父母就必须为他们的孩子施洗。(3) 在旧约中割礼并不意味着孩子蒙了拣选;他们仍需通过信心来认识自己所蒙的拣选。因此在新约中洗礼并不保证孩子是蒙了拣选的人,但仍需在他们有信心之前为他们施洗。(4) 新约中全家受洗的例子为婴儿施洗的做法提供了支持。

另一方面,主张信而洗礼的人提出了以下论点:(1) 只有对基督的信心才能使洗礼生效,因此新约的模式是先宣讲福音,归信,然后为相信的人施洗。(2)毫无疑问,由于上帝计划的一致性,新旧约之间有连续性,但也有很多不连续性。例如在旧约中,盟约团体和选民团体之间必需有所区别,割礼是前者的标志。然而在新约中,这种区别取消了。因此新约之人就是那些已经把上帝的律法写在心上、由圣灵所生并罪得赦免之人(耶 31:31-34),因此,教会作为上帝的新约子民是一个重生的群体。这一真理表明,洗礼作为新约的标志,只适用于那些在新约中的人,即相信之人。(3)亚伯拉罕和旧约中的割礼与新约中的洗礼所象征的现实并不相同。4)全家受洗的例子都是沉默的论据,它们没能认识到新旧约之间的区别。事实上,当我们仔细观察这些例子时,我们会发现其中有许多例子都表明所有受洗者都有得救的信心。

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这种情况?它让我们坦诚地讨论我们之间的差异,但同时也强调我们在福音中的合一。毫无疑问,关于婴儿洗礼和信而受洗的观点并非都对,鉴于洗礼的重要性,有必要建立一些地方教会和宗派,教导其中一种观点而排斥另一种观点,这是出于对圣经权威性的委身。然而,我们也决不能忽视将我们联合在一起的因素。我们必须采用一些方式彰显我们在基督里的合一,同时又不淡化我们的分歧。事实上,我们必须联合在洗礼所指向的真理上,即基督的荣耀和上帝主权恩典的福音。尽管分歧仍在继续,但福音应该是在我们的思想、生命和教会生活中最吸引我们的。

进一步阅读

  • G. R. Beasley-Murray, Baptism in the New Testament.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62.
  • Donald Bridge and David Phypers, The Water That Divides. Downers Grove: InterVarsity Press, 1977.
  • J. V. Fesko, Word, Water, and Spirit: A Reformed Perspective on Baptism (Grand Rapids: Reformation Heritage Books, 2010).
  • John D. Meade, “Circumcision of Flesh to Circumcision of Heart: The Typology of the Sign of the Abrahamic Covenant,” in Progressive Covenantalism: Charting a Course between Dispensational and Covenant Theologies, ed. Stephen J. Wellum and Brent E. Parker (Nashville: B&H Academic, 2016), 127-58.
  • Thomas R. Schreiner and Shawn D. Wright, eds., Believer’s Baptism: Sign of the New Covenant in Christ (Nashville: B&H, 2006).
  • Gregg Strawbridge, ed., The Case for Covenantal Infant Baptism (Phillipsburg: P&R, 2003).
  • Stephen J. Wellum, 关于 Baptism and the Covenants的访谈,中译参见《我为什么相信唯独信而受洗?》
  • Wright, David F., ed. Baptism: Three Views (Downers Grove: IVP Academic, 2009).

编注:本文为“简明神学”系列专文之一,本文所表达的所有观点均为作者本人的观点,本文基于知识共享(Creative Commons)的署名-相同方式共享(Attribution-ShareAlike, CC BY-SA 4.0)协议免费提供给公众,允许用户以其它媒体/格式和改编/翻译其中内容,但需要附上原文链接、指出自己所做的修改,并采用同样的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译:DeepL;校:Jenny。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Water Baptism.

Stephen Wellum(斯蒂芬·魏伦)是美南浸信会神学院(Southern Baptist Theological Seminary)的基督教神学教授,也是《美南浸信会神学杂志》(Southern Baptist Journal of Theology)的编辑。他著有God the Son Incarnate: The Doctrine of Christ (Crossway, 2016) 和 Christ Alone: The Uniqueness of Jesus as Savior (Zondervan, 2017) 等书。
标签
洗礼
真理
分歧
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