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季,作为休斯顿浸会大学(Houston Baptist University)的教授,我都会带领学生读马可·奥勒留(Marcus Aurelius)的《沉思录》(Meditations)。在这个过程中,我总会说出一句令学生大吃一惊的话:假如有人能够证明基督并未复活,我就会毫不犹豫地放弃基督教信仰,转而成为一名斯多葛主义者。
我是认真的。若复活未曾发生,基督教便是一场骗局;若基督教是骗局,神就从未说过话;如果神从未说过话,那么最明智的选择就是克制情感,抑制欲望,顺应自然。简而言之,就是谨慎度日。而在这方面,没有人比斯多葛主义者做得更好。
无论生活如何变幻莫测,斯多葛主义者总能从容应对。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三位最伟大的斯多葛主义者会有如此迥异的人生:一位是罗马帝国鼎盛时期的皇帝(马可·奥勒留);一位是身兼哲学家和剧作家于一身,担任过尼禄导师、顾问的智者塞内加(Seneca),他后来卷入密谋暗杀尼禄一事;最后一位是从奴隶到自由人,最终创办自己哲学学校的思想家爱比克泰德(Epictetus)。这三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却因同样的斯多葛哲学而获得相同的慰藉、平静、镇定。
虽然奥勒留的《沉思录》是斯多葛学派最负盛名的著作,但对现代读者而言,爱比克泰德的《手册》(Enchiridion)无疑是最佳入门之选。近期,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古典文学荣休教授A.A.朗(A.A.Long)为普林斯顿大学“古代智慧现代读本”系列推出了最新力作《如何获得自由:斯多葛生活的古代指南》(How to Be Free:An Ancient Guide to the Stoic Life)。这本书不仅收录了朗教授新译的《手册》全文,还精选了爱比克泰德《论说集》(Discourses)中的九篇文章。这部作品深入探讨了内心世界,为读者指明了如何在外部环境的桎梏下找到内心自由。
虽然爱比克泰德曾经是奴隶,但朗教授指出,他关于获得自由的教导既不涉及政治,也不关乎经济。在爱比克泰德看来,心灵是“人类独特且唯一的领域,只要我们愿意,就能在这片天地里获得绝对的自由,享有至高无上的主权,不受任何束缚。”(xxvii页)这种思想将:
奴役的本质从外在转向内在,从肉体转向精神。在此背景下,哲学,而非解放,成为了真正自由的源泉……当你将心系于那些脆弱易逝的事物时,你就沦为了奴隶。或许是你的身体让你失望,或许是激情和情绪将你牢牢掌控。也可能是你错将幸福寄托在他人身上,追逐财富和名声,甚或只是寄希望于虚无缥缈的运气。这一切都会让你失去自由,成为外部世界的囚徒。(xviii页)
尽管朗教授承认,爱比克泰德的斯多葛主义或许与当今“推崇本真性、期望、情感表达和自我主张”的潮流不尽相符,但他随即指出,这一古老的哲学思想“恰恰适用于我们这个被社交媒体、碎片化信息、认同焦虑、公众愤怒、追求关注和自我施压等现象充斥的喧嚣世界”(xxiii页)。
如今,恐惧和焦虑在我们的社会中蔓延,年轻人尤甚。智能手机不断向他们推送各种令人不安的消息,他们却无力改变。在这样的背景下,斯多葛主义的智慧或许正是我们所需要的良药。
《手册》开篇的那几行文字简明扼要地概括了爱比克泰德斯多葛主义的精髓。如果我们能够真正领会这些意思,生活会变得多么轻松愉快啊。
《如何获得自由:斯多葛生活的古代指南》
爱比克泰德 著
爱比克泰德是古罗马著名的斯多葛学派哲学家。他是奴隶出生,大约生活在公元 55 年至 135 年间。爱比克泰德认为,精神的自由最宝贵。在他看来,即使身陷囹圄,人的内心仍可获得真正的解放。
当代斯多葛主义研究的翘楚A.A.朗教授,为我们带来了爱比克泰德经典著作《手册》的全新诠释。这本《如何获得自由》不仅收录了《手册》的精华,还精选了爱比克泰德《论说集》中的若干篇章,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完整的斯多葛生活哲学图景。
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2018 年)232 页。
世间之事,有我们能掌控的,有我们无法掌控的。我们能掌控的是自己的判断、动机、欲望、厌恶——简言之,一切源于我们自身的行为。我们无法掌控的是身体、财产、声誉、地位——也就是说,一切不由我们决定的事物。而且,我们能掌控的事物天生就是自由的、畅通无阻的、不受约束的;相反,那些我们无法掌控的事物则是软弱无力的、受制于人的、处处受阻的,与我们无关。(第 3 页)
朗教授的翻译可谓独具匠心。他的文字既生动活泼,又不失庄重;既不显得枯燥乏味,也不流于口语或轻浮。这一特点在他对“up to us”(由我们决定)这一短语的处理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与其他译者常用的 “within our power”(在我们能力范围内)或“under our control”(在我们控制之下)不同,朗教授的译法为爱比克泰德的言论注入了一种现代感和锐气,同时又保留了其永恒的魅力和简朴的庄严。以下是几则经朗教授妙笔点化的爱比克泰德金句,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近十年来,心理学家和咨询师越发明智地建议患者区分两类事物:一是发生在自己身上无法掌控的事,二是自己对这些事的反应——后者才是真正可以掌控的。这样的建议恰恰是爱比克泰德思想的精髓。朗教授通俗易懂的翻译,恰到好处地诠释了这一思想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这本书的实用性还体现在其精巧的设计上:轻巧的尺寸便于单手持握或随身携带。对于古典学者来说,书中并列的希腊原文和英译文更是额外惊喜。这些特点使它不仅成为古典研究者的理想读物,也为在现代繁忙生活中寻求内心平衡的普通读者提供了一剂良方。
细读爱比克泰德的《手册》,基督徒读者不禁会感到惊讶:这部成书于新约之后约一代人的著作,在道德伦理方面竟与新约教导有如此多的相似之处。
《手册》中的某些训诫,仿佛是登山宝训(太 第 5-7 章)的异教版本。尤其是耶稣告诫门徒不要为衣食忧虑时所说的话,更是与之相呼应。耶稣的理由是:天父必会供应我们所需,况且忧虑也无法延长寿命(太 6:25-34)。爱比克泰德的语气和观点,则让人联想到保罗那充满自信的宣告:”我无论在什么景况都可以知足,这是我已经学会了。 我知道怎样处卑贱,也知道怎样处丰富;或饱足,或饥饿;或有余,或缺乏,随事随在,我都得了秘诀。”(腓 4:11-12)
保罗所提到的“秘诀”,斯多葛学派也有所领悟,但仅限于表层。斯多葛学派善于适应各种处境,但他们不知道有一位慈爱且积极参与人类生活的神,祂了解我们的需要,关心我们的需要,并且供应我们的需要。
斯多葛主义者和基督徒都注重内省,但他们的收获却大不相同。斯多葛主义者在内心只能找到一种非个人化的内在之光,而基督徒则能感受到圣灵的内住。
在这个纷扰的世界里,斯多葛主义或许能带来一时的宁静与安慰。然而,它既缺乏力量,也缺乏智慧去指引我们到达那超越世俗烦恼的终极安息之所。更重要的是,它无法满足造物主赋予我们内心那份真实而正当的渴望。
译:变奏曲;校:JFX。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Why I Would Become a Stoic